肉宅屋

第12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个想法朕需要考虑一下。”天和帝沉思道,对于这个政策,如果实施的话,受到阻碍的绝不会是那些教书先生的月给这样的钱财上的问题,这个说实话并没有多少,朝廷还是能够负担得起的。推行这个政策所受到的最大的阻碍,是世家。
    广建学堂,会使得在读书上又有绝对教育优势的世家逐渐变得优势不在,所以最大的阻碍,绝不是这些银钱问题。建议确实不错,能打破世家的绝对优势,但是受到的阻碍也会很大,危险也很大,所以他需要慎重考虑。
    “另外,我建议在这些学堂中所讲解的东西不应当只设计仁义道德,工事,农事这些都应当有所涉猎。”沈皎看着天和帝继续建议道。
    第293章 农工
    “农事和工事?“天和帝听到沈皎的话后, 疑惑地问道:”如今可没有学堂会讲这个, 要知道在很多人的眼中, 可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在学堂这样的地方若是开设农事和工事的学课, 恐怕会引起朝堂不少人的反对?”
    “这个我自是清楚的,但是皇舅舅和我都清楚,虽说是士农工商, 士在农前, 但是国以农为本,若是没有了农事, 百姓连吃都吃不饱, 又哪里来得功夫去养活士呢?”沈皎答道:“所以, 从古至今,历代帝王改革的时候都是将农事的发展列在了重要的地位,商君变法,重农抑商, 便是为了农事能够为天下人所重视。”
    “而如今的大齐,皇舅舅和我也都明白, 只有农事发展,才能推动整个大齐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费尽心思, 多次遣人从海外寻觅良种的原因,皇舅舅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对土芋的种植试验极力赞同吗?”
    “所以,农事的发展是推动大齐强盛的关键。而农事的发展关键又是什么呢?”沈皎抛出问题,也没有让天和帝回答,而是阐述自己的想法:“重光私以为农事发展的关键是在百姓,百姓才是从事农事的主要劳动力,只有要让这些人更多的了解农事,才能种植出更好的产量,培养出更好的良种。”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但是除了要优育的粮种外,好的种植经验也是必需的,这就需要种植经验丰富的人多加传授和宣讲,让百姓能够学习更多的种粮经验,这样,相信农事上应该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
    沈皎说道这,不由想起之前她和天和帝在谈及土芋后,谈及的关于鼓励农事发展的事情,虽然鼓励的奖励机制已经下达,但是虽然有些效果,但是效果并不好。
    她回去之后总结了一下原因,她觉得这主要是跟知识的落后,经验上没有得到交流有关,如果农事想要发展,就必须打破现在这种农民只知道闷头种地,什么都不知道,只凭自己的经验的局面。
    这是她为什么坚持让百姓读书的原因,一是为了弄得礼义廉耻,知礼明义,第二就是为了丰富这些人的知识,所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是绝对没有错的,她希望百姓能够有一天,在种植方面有了疑问,也能有人会去翻找书本,去里面寻找答案。
    有人会因为喜爱农事,通过这个学堂,活得更多的经验,能够结合书上的言论,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找到各种各样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所以,这才是她要对百姓普及知识的第二个根本的目的。
    只有知识才是推动世界时代发展的动力。
    “对于在学堂上讲解农事,也还有通过的可能,但是工事,却是不行了。工事是为士族看不起的‘末业’,在培养士的学堂上,讲解‘末业’,这个是恐怕遭到的反对会不小。”天和帝皱眉道。
    沈皎明白,天和帝这么说,已经是给她留面子了,她若是这么做,反对声何止是不小,估计到时候朝堂上没有人会同意的。
    “《尚书·泰誓》中有言,周武王声讨商纣王的罪名中就有一条‘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天和帝看着外甥女似乎不见改变意思的样子,说着这其中的艰辛:“之后,汉代武帝独尊儒术后,不少人就已经将工事和‘奇技淫巧’这四个字联系起来,你应该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也明白儒家对工事的态度。”
    “尚书中是有这一言没有错,但是以此来贬低工事,便是这些人曲解意思,过于迂腐了。”沈皎知道天和帝只是一种考验,若是否决,根本就不会和她在这里继续这个话题,所以内心并不慌张,尚书中的这句话,她十分清楚,“奇技淫巧”不过是一些腐儒的片面之见,哪里能因此否认工业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尚书的本意不过是说不要追求雕刻分外华丽的奢侈之物,一次=以此来提醒帝王不要玩物丧志,奢侈腐化,是为了国家社稷考虑,但是这和我所想要发展的工事关系并不大。”沈皎从容道。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事,而农事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事的支持,若是没有工匠的能力,又怎么会出现制作精巧的水车等一系列有利于农事发展的用具出现,还有北方的井灌,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工匠的智慧,并且将井灌实行下去的还是这些工匠。”
    “我想要的工事,是利国利民的工事,而不是那些追求于华丽奢侈的手工艺,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沈皎解释道。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事的发展是基础,是本,那工业的发展就是关于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强盛的关键。所以,对于工事的发展势在必行。
    “虽说是这样,但是要是想要在学堂上讲授这些还是会有困难的。”天和帝笑着道:“朕会给你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却是要你自己去把握。”
    沈皎知道,天和帝这是默许了她的态度,只要她说服了朝臣,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连忙喜道:“多谢皇舅舅,重光定然会全力以赴。”
    “不用谢朕,若是争取到了,就是你自己的功劳。”天和帝笑着摆手道,眼前的女孩已经大了,已经能对着国师讲出新旧更迭和改革无尽头的话,说明其在思想上已经成熟了,剩下的就应该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实践了。
    “学堂的事情,朕自由打算,你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天和帝说完后,又似自语道:“先忙完春闱会试,便是应该是它了。”
    沈皎知道天和帝心中已经有了打算,时间就定在会试之后,只是不知道这跟会试又有什么关系,不过,她也没有多问,点头应是。
    学堂的筹建可不是一件小事,这牵扯到天和帝和世家之间的博弈,不过,依照现在的情况来看,世家的权利和威望远不如君权,天和帝的君威和权利能够压得住世家,所以虽然会有问题,但是应该会得到妥善解决。
    但是这场博弈一定不会小,很可能会掀起朝堂的一番风雨。
    不过,这和她没有关系,她的目的在于工事和农事方面,如何让它们走上学堂,才是她的重中之重。
    事情都说完后,沈皎看了看外面的天色,便提出了告退。
    回到琼华院后,她觉得自己心中的担子放下了一大半儿,如今教育,农事,工事都有所推动,剩下唯一一个没有发展的便是女子地位的问题了。这,也是她心中的愿望和抱负之一。
    第294章 殊途同归
    回到府中后, 淑惠长公主和梁国公沈邦靖都保持了默契, 在询问了女儿是否在国师府与国师的相处中遇到麻烦, 在得知没有后, 纷纷放下心来, 便不再追问。特别是沈邦靖, 自从女儿正式步入朝堂以来,他除了日常的生活关心外,不再过问女儿的事情, 这是为了避嫌, 也是彼此之间的默契。
    和父母交谈后,一家人用了一顿饭, 沈皎便回到了自己的琼华院中, 这种时候, 她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安静地思考事情。
    比起之前,她觉得今日的自己明显轻松了许多,特别是学堂的建设得到天和帝的首肯后, 她觉得自己的担子卸下了很多。
    谁又能知道,今天她和天和帝之间短短的一段时间的对话, 是她深思几年才得到的结果,鼓励农事和工事的发展,在这个士农工商的时代, 要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先不说朝堂上那些士族的阻力,便是帝王这一关就不好过。这个世界为何有士?那是君王的册封, 换句话说,士的存在是因为君王的存在而存在,危及士的地位,其实是在威胁君王的地位的一种表现。
    不要看现在的局面是君王要遏制世家的发展,但是世家的权力更多的是来自君王给予的官职,依托于君王的权威。世家是强大,但是若是一个世家,几代人都不能位列宰辅,那这个世家便已经衰败。
    所以世家的存在是依托于君王而存在的。但是既然是依托关系,世家为何还会威胁君王的地位呢?
    这便是教育的不公正性,世家的教育资源实在是太丰富,所以他们即便是在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科举取士后,依旧能屹立在朝堂之上的原因。
    当满朝的朝臣,世家占据了大半,这个时候他们便会为了家族的利益互相抱团,君王的威望便是再大,政令也要有人实行,可是当政令威胁到这些世家的利益的时候,他们便会极力阻碍政令的实施,没有了朝臣去实施政令,那政令还怎么推行下去?
    所以,这就是君王不喜世家,而要极力培养优秀的寒门子弟的原因,因为这些人在朝堂上没有背景,想要更进一步,所能依靠的就只有君王。这也是科举取士的最初目的,分解世家的权利,提拔寒门子弟为君王所用。
    正是因为身为君王的天和帝有压制世家的心思,所以她提出这样广设学堂,选拔寒门子弟的建议才会令天和帝动心。而鼓励农事和工事的发展,也是在变相的抑制士族的威望,虽然有点对君威不利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毕竟不大,君王威信的树立也不止依靠这一个途径。
    在能够有效压制世家,逐步分解世家这个巨大的诱惑面前,天和帝动心了。更何况,君威的弥补她也给出了办法。那就是朝堂颁布的对寒门学子和对农事工事做出贡献的百姓,朝廷会给予一定的奖励的措施,她相信对于君王在打压士族的影响下失去的威望,在这条政令下,在百姓心目中的权威会翻倍的弥补回来。
    所以说,她提议的建设学堂的事情能够得到天和帝的首肯,便是因为她把握住了天和帝想要提拔寒门子弟抑制世家的想法,若是没有这个作为支撑,恐怕她的提议在天和帝这里就会得到否决。更不要说这在世家子占据多数的朝堂了。
    有了天和帝的支持,她距离成功便走完了一大半。
    虽然她和天和帝设置学堂的目的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殊途同归的,所以他们两人之间的目的没有本质的冲突。
    所以,现在剩下的事情就是天和帝和世家之间的博弈,以及她在朝臣的面前为农事和工事争取地位了。虽然过程会异常的艰难,但是只是她为仕道路上的开端,未来还有更多的艰险在等着她。
    虽然学堂的事情让她依附于天和帝对世家的心思得到实现,但是这学堂中的人只可能是男子,身为女子,她想要的女子学堂离实现还想差甚远。
    女子地位的提高,她知道这不是能够着急的事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些年,随着熙和军的重建,女子也能从军为将,这让女子的地位有了不少的提高,最起码有志气的女孩子不会因为没有出路而走头无路,埋没自己的志向,这是熙和军的建立给予的女子的一个希望和地位的改变,这也是当初她极力促成重建熙和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加上,如今她也已经入朝为官,现在的朝堂上,可以说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有女子,虽然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依旧是女子不可以为官,但是在朝中,这句话已经不对了,她和熙和军的出现已经打破了这句话,虽然只是特例,但是她相信未来这句话无论是在朝中还是普通百姓的心中,这句话都将不复存在。
    不过,如今女子的地位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提高,很多女子的想法也在改变,这对于她来说已经足以欣慰,这件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她会再做出更多的努力让女子的地位在她的有生之年和男子达到法律和道德上的平等,至于个人的认知,却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才能得到改变。
    总之,今日让她收获颇丰,和国师的一场谈话,让她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手去改变大齐的一些落后的制度,和天和帝一同创建一个盛世,而和天和帝的一场谈话,让她不仅知道了天和帝对于她与太子关系的态度,让她和卫赜的婚事有了更多的可能,更让她在天下筹建学堂,普及教育,提高农事和工事的想法得到了首肯。
    今天,虽然过得繁忙,但是却也是收获最多的一天。
    沈皎看着桌子的纸笔和前两天刚收到的从任安郡寄来的信件,她觉得自己是时候给卫赜回个信,传报一下喜讯,比如天和帝对她和太子关系的态度,以及她们婚姻的可能。这个好消息,她想要迫不及待的和卫赜分享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六姑娘和韩王大婚的日子。
    第295章 拦门
    梁国公府的门前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 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
    府中六姑娘的屋内, 沈家的姑娘们, 即便是出嫁的大姑娘至五姑娘也都赶了回来, 连一向和六姑娘不对付的四姑娘如今也出现在这屋内。
    “我们姐妹中, 现在啊, 就属你是最有福气的。正所谓福祸相依,你现在可不正是应了那个理?”大姑娘拉着六姑娘的手,笑着感慨道, 话语间是真心的在为六姑娘高兴, “听说韩王虽然有些冷漠,但是听九妹妹和祖母说, 是他自己亲自去陛下面前求的这场婚姻, 可见是个面冷心热的人, 想来日后定会夫妻和睦的。”
    大姑娘想到这,不禁想起了六姑娘刚和林家退亲的那段日子,几个姐妹中就属她嫁的最好,她和六姑娘的感情也不错, 所以老太太也曾经拜托她替六姑娘再相看相看,但是这相看哪有这么容易的, 特别优秀的高门子弟,别说是她便是老太太也不敢想,所以她们根本就不敢去说。
    剩下的那些青年中, 她也看上了几个,和老太太说了后, 也张口试探过对方家中的意思,那些人的话语中满满地都是对六姑娘退过婚一事颇有看法,当时她便气得不轻。
    如今,六姑娘有了更好的归宿,那些人便是加起来都比不过韩王一人,可是狠狠地打了她们一巴掌,她现在想想就解气。任谁都不想要自己的姐妹被人嫌弃,无论是谁都不行。
    “多谢大姐姐,我都知道。”六姑娘听到大姑娘的最后的话,立时羞红了脸,害羞地对着大姑娘道谢道:“我听祖母说过,前些日子大姐姐为了我的事情操劳了很多,请大姐姐受我一拜。”她知道,前些日子大姑娘为了她的婚事,受了不少气和委屈,心中一直很感动。姐妹中,她最感激的是九妹妹,其次便是大姐姐了。
    从小到大,大姐姐一直照顾她们这些妹妹,便是出嫁了也是对她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她们这些做妹妹都欠大姐姐一声谢。
    “好了,这么说可就见外了,你是我妹妹,这都是当姐姐的应该做得,若是真想感谢我,你日后做了韩王妃害怕没有这个机会,只要是有什么好吃的,想着你大姐姐些,便是不罔我废的这些心了。”说完后,大姑娘又打趣着自己道:“还有,这不好吃的我可不要,我的嘴也是很挑的。”
    众人都知道惦记韩王府的吃食,不过是大姑娘的一句玩笑话,当不得真,但是也都知道大姑娘是为了将气氛变得欢快一些,所以也都纷纷打趣着,便是一旁的四姑娘也只是不屑地看了一眼大姑娘和六姑娘,却也没有多说什么破坏气氛的话。
    不一会儿,六姑娘的一些要好的闺阁密友也都到了,看着六姑娘被众人围在一起,脸上露出害羞地神情,但是嘴角的笑容很是甜蜜,虽然不知道韩王之后又和她六姐姐接触时说了什么,让她六姐姐连女孩子婚前的担忧都少了很多,但是不可否认,她对韩王的做法很满意。
    正在这时,只听见十姑娘带着最小的十一姑娘正在门口为难韩王,要红包呢,十一姑娘是她回京后才出生的,和十姑娘一样,也是六姑娘的庶妹,只有六七岁的年纪,又小孩子拦门自是最好的。
    沈皎看着十一姑娘在十姑娘的教导下,奶声奶气地为难着韩王一行人,真的让人好笑极了。
    不过,韩王似乎是做足了准备来的,身边带着的高手如云,文武兼备,而诸如沈长冀沈长意这些年长的沈家子弟也不便闹腾,所以韩王可算是一路势如破竹,直接到了新娘的闺阁门前。
    “郡主,听礼部那边的人说,离吉时还早,韩王殿下那边的人又太厉害,所以七姑娘让奴婢来请郡主过去一同出题。”沈皎知道,这拦门的也只有未出嫁的女孩,出了嫁的姑娘们,已是成熟稳重起来是不好意思再做这些事了,只会在后面出主意。
    刚到大姑娘这边,便见七姑娘求救道:“九妹妹可快点想个主意,韩王殿下那边带着上届的三甲来得,什么对对子,作诗的都不在话下,可快急死我们了。”
    “七姐姐莫急,我们要以自己之长击他人之短才行。”沈皎笑着说完后,便对着旁边的姐妹们说出自己的主意。
    惹得一旁的姑娘们拍手称赞,随后在众人期盼的目光和六姑娘微微有些哀求手下留情的目光中走出了屋门。
    众人看出走出来的是一个少女,跟着韩王前来的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些贵女的花样他们都见识过,虽然题目刁钻,但是也不过是填填词,对对诗,他们还应付的过来,他们怕的可不是这个。
    只有少数认识沈皎的几个世家子弟,眉头微微皱起,暗道不妙。和这些人一同紧张的还有一身亲王喜福的韩王。
    “见过元嘉表妹,还望表妹手下留情。”不待沈皎打招呼,对面的韩王率先微微笑着求饶道。天知道,他这位表妹的那张嘴连满朝大臣都惧怕三分,这个时候出来,他还是十分有眼色的先示好,换个简单的题目比较好,这能早一日见到心上人,这点求饶算得了什么。
    听到韩王的称呼,众人便知道了这位一身贵女打扮,但是浑身上下的气质如士子一般,清和风雅,还带着威亚和压迫的少女便是元嘉郡主了。前来迎亲的不少人,都开始纷纷紧张起来。
    “八表哥客气了,虽说你是我的表哥,但是今日表哥娶得乃是沈家女,是我的六姐姐,便没有客气不客气这一说了,我六姐姐又岂是轻易能让你娶走的?”沈皎笑着打趣道,说完后看向微微紧张起来的众人,笑着道:“听说八表哥今日身边准备周全,带了上届殿试的前三甲,想必博学多才,回答我的一个问题不成问题。”
    “表妹请说。”韩王听到沈皎的这句话,心就沉了下去,可是也只能硬着头皮道.
    “表哥听好了。”沈皎笑着道:“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请诸位作答。”
    沈皎看着韩王带来的人愁眉苦脸的去算题去了,短时间内根本解答不出来,毕竟这带来的都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所涉猎的都是些四书五经,子史经义,对于《九章算术》这种偏门的书中的问题,可要想一会儿了,不过,她相信以这些人的才学,应该过一会儿就能算出来。
    这样既能为难了迎亲的人,又能不误时辰。就算是想不出来,她也自有方法让这些人答出来。
    不过,看着一群人都愁眉苦脸的解题去了,韩王却是没有事的站在一旁,沈皎挑眉道:“八表哥,我沈家以武起家,听皇舅舅说,八表哥骑马射箭都不错,不如今日就让元嘉开开眼?”
    第296章 算经
    旁边的人一听沈皎的话, 立时都傻了眼, 包括韩王也不例外, 对着沈皎为难道:“表妹说笑了, 这地方也不适合演练武艺啊?”
    对于韩王的这句话, 明摆着是推脱, 一旁韩王带来的迎亲队伍全都附和起来,沈皎看着一旁为难的韩王等人和另外一边高兴起来的沈家子弟,不由笑着道:“这骑术确实不好比, 但是这射箭还是能比的, 沈家最不缺的就是箭靶和弓箭。”
    沈皎说完后,也不待韩王等人再找借口, 便对着一旁的六姑娘的嫡亲兄长道:“五哥, 麻烦五哥让人挪地方, 咱们沈家子弟也好陪韩王殿下以及各位青年才俊好好交流一番。”
    “得勒。”五少爷沈长丰很是高兴地应道,作为兄长,自是不愿意自己的宝贝妹妹被这么轻易地被别得男人带走的,只是他们这些人一直顾及韩王的身份, 再加上没有什么好主意,让韩王这些人太过轻松了些, 如今,他九妹妹肯出面,自是再好不过。若是换成他, 定然是没有胆量说出要比试射箭和算术这样的话来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