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5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你也可以这么厉害啊,你是公主,是他们的皇妹,皇舅舅疼爱你,你无需害怕什么。”比起皇子,天和帝的皇女只有五个,五公主又是最小的一个,而且现在其前面的诸位公主都已出嫁,所以天和帝对自己唯一还没有出嫁的小女儿还是有几分慈爱的,就算五公主母妃不受宠,五公主凭着天和帝对其的这份疼爱,在宫中也是没有人敢怠慢的存在。
    “也不是全都害怕,大皇兄虽然身体不好,也不常见,但对我也是耐心照顾的,四皇兄,除了在宫宴上,我几乎没有见过他了。”勇王自从王家的事后,几乎是颓废的状态,整日在府中买醉,已经快渐渐被朝中所遗忘了。
    “我最喜欢七皇兄,他以前经常给我和皇姐们待一些宫外的玩意儿,和七皇兄说话也很有趣。”说到赵王,五公主脸上洋溢着笑意,可见和赵王的关系很是不错。
    “八皇兄总爱冷着一张脸,不怎么爱说话,但有一次我的风筝落在了树上,还是八皇兄给我拿下来的。”
    沈皎明白了五公主的意思,韩王是一个面冷心热的人。
    “九皇兄也很好,待我很和气,也很关爱。”五公主接着评价道。
    “那太子殿下和晋王殿下呢?”沈皎问着被五公主遗留下的两个兄长,其余的皇子都是五公主的弟弟,连出宫建府的年龄都没到,不属于这次的谈话范围。
    “太子皇兄是储君,对我们几个姐妹都一视同仁,虽然对我们很温和,但还是太威严了些。但太子妃嫂嫂很让人亲近,对我们平日里十分照拂。”
    沈皎明白,太子是储君,特别是这些年在朝堂上越发进益,周身的气势也越发威严,不怒自威,越发朝天和帝看齐,所以就算再将态度放得温和,也会让人感到那股气势。
    至于被五公主主动提起的太子妃,沈皎知道太子妃长嫂的风范已经深入人心,太子有太子妃的帮助,在夺嫡之争中会走得更顺。
    “至于六皇兄,除了对三皇姐还算和气,对我们都是爱答不理的,有时还对我们挑错教训。”说到晋王,五公主一脸的不喜欢。晋王在朝堂上得势,她母妃告诉她要忍耐些,所以她一般都是对着晋王能避就避,避不了时,晋王说什么她就听什么,尽量克制自己不和晋王起冲突。
    听完五公主的评价,沈皎知道这也是宫中大部分公主和嫔妃对诸位皇子的看法,这也是诸皇子留给世人的印象。
    晋王似乎对自己给人的印象毫无察觉似的,没有要改正的意思,而燕王和其臣属似乎也没有劝诫的意思,这就更有趣了。
    “今日有太子皇兄和六皇兄在场,所以我才会那么害怕。”五公主和沈皎悄悄地道。
    “以后我护着你。”沈皎笑着道,“你就不会害怕了。”说完还用手握了握五公主软乎乎的小手,手感和之前一样好。
    五公主虽然不是小时候那样胖乎乎的,反而苗条的很,但这手依旧是个小肉爪,连也依旧圆圆的,很是可爱。
    “我可是你表姐,应该是我保护你才对。”五公主觉得自己身为姐姐,怎么可以让妹妹保护呢,立时承担起责任来,英勇地说道。
    沈皎看着五公主的样子笑得很是开心,五公主被其母妃保护的有些单纯,但却很是惹人喜欢。她和五公主的感情虽不如和谢晴一般深厚,但却也十分不错。
    和五公主说笑着进入后院,与淑惠长公主和太子妃告别后,沈皎和五公主便融入到玩乐的气氛中去。
    之后的宴会,她在后院中再没有听到任何波澜。
    宴会后,回到院中,细雨整理着众人的贺礼,沈皎吩咐道:“将诸位殿下的礼单拿过来……还有卫家的礼单。”
    “是。”细雨应道后,又问道:“郡主,卫赜大人之前还命人单独送来一些礼物,是一块拿过来吗?”
    第111章 贺礼
    “哦?”沈皎听到细雨的回禀, 有些诧异,“卫赜大人什么时候送来的礼物,怎么没和卫家的礼单一起?”
    大家族送礼, 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名义送来礼单, 除非是提别亲近的关系, 才会单独拿出自己的礼物,比如她和谢晴这般的好友,而卫赜, 他们之间的关系……无论怎样, 终究不为世人所知,在他人看来,还远远没有到可以单独送礼的地步。
    况且, 卫赜前日被天和帝派出京,这两日正在京中各个郊县考察各县吏治,每年天和帝都会在这个时候派亲近的人查访京城周围各县的民情,今年被派出的正好是卫赜, 这也是今日她没有见到卫赜的原因。
    只是她没有想到,卫赜在京外, 还会派人给她单独送上生辰礼。她一开始要看卫家的礼单,不过以为是卫赜将礼物和卫家的礼单一块送来了。
    “回郡主,卫赜大人的礼没有走前院, 是阿默递了消息进了郡主的外书院, 我和轻风去亲自接过来的, 原以为是卫赜大人送给郡主的书籍, 却没想到是给您的生辰礼。”细雨答道。
    沈皎点头,卫赜之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令阿默给她送几本书来,为了方便,她便命人告诉门房,让阿默递消息给细雨和轻风,让她们三人做个交接,时间久了,就成自然了,细雨和轻风每次见到阿默,都只以为他是来送书的。
    “注意一些,不要再有下次。”沈皎警告了一句,也没再说什么。
    “是。”细雨和轻风赶紧应诺,这次确实是她们疏忽了。卫赜大人给郡主送书,是公主和国公默许的,毕竟以梁国公府在文坛上的地位,有些书确实不太容易得到,又不忍郡主连个放松的爱好都得舍弃,才许了这件事,但不代表公主和国公会允许卫赜大人送别的东西给郡主。
    且郡主只让她们从阿默手中拿书,其余的事从没吩咐过。这次,确实是她们的过失,郡主宽宥了她们一次,但绝不会允许她们有第二次。
    “将礼物拿过来,我看一下。”沈皎吩咐着。
    她和卫赜之间的感情,这些年平稳地进行着,没有什么激励的爱情故事,只是如温水一般,温润着两个人的心田,早以习惯了对方的存在。且两人几乎已经默许了这段婚姻的存在,但现下的局势,不允许他们草率的宣布两人的关系。
    他们需要一个契机。
    来让她和卫赜的婚姻,成为天和帝愿意看到的存在,也不让沈家因她被牵连进夺嫡之中。
    尽管这个契机不知会等多久,她们也会耐下心等下去。
    细雨应诺后,起身将卫赜送上的礼物拿了上来,最上面的两个小盒子中装的,一个是奇楠香炉,以最为珍贵的绿棋制成,敦厚而不失灵巧,小巧精致,炉内散发着浓郁的香蜜韵,外面亦有淡淡的幽香。沉香之中出奇楠,奇楠之中以绿棋最为珍贵,由此足可见这件香炉的珍贵。
    另一个是一个羊脂玉镯,色如截脂,通体莹润,最为难得是其中没有半点瑕疵,这样的品相便是在这几年的贡品中都没有一个能如此无瑕。
    单单是这两样东西,便不是轻易能寻到的,更不要说在这两件物饰盒子下面,那只大盒子里装的书籍。
    因最近御史弹劾山东布政使一事,涉及河道。河道治理历来都是事关朝堂的大事,但怎么治理河道,她对此却是一窍不通,所以这些天正在搜集古来至今治理河道的书籍,想要研读一番,但这样的书并不是很多,很多都是孤本,崇文馆的御书楼中虽也有典藏,但却不多,她正在犯愁,却没想到卫赜会将这些书在今日给她送来。
    这些书籍的价值,比今日送来的任何礼物加起来都高,即便是现在的新抄本,翻看书本,看着里面熟悉的还泛着墨香的字迹,沈皎脸上露出了浅浅的笑容。
    将这些书郑重的放在书房后,沈皎才拿起细雨呈上来的诸皇子的礼单翻看起来,虽说这些礼单都是由皇子妃准备,大同小异,且她的生辰,每年天和帝都会厚赏,皇子们也都闻风而动。
    诸皇子的礼单中,太子的礼单与往常一样,是最为厚重的,虽然按照礼法,诸皇子的礼单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超过太子的,但是太子的这份礼单算得上是极为用心了。
    随着她年岁越大,在天和帝身边的时间越长,她和诸皇子之间便注意保持着距离,和太子之间也一样。她这些年除了和卫皇后与太子的两个嫡子萧铭和萧铄之间关系还算亲密外,和太子之间已经不同小时候那般亲近了。
    但这些年,这些厚礼的出处她还是明白的,三年前她不经意地暗示过太子对于晋王的态度之后,太子在她每年生辰的时候,礼物便比之前用心起来。这些年,也一直如此。
    当时她是因着卫皇后对她真心关爱,在太子对她的问话,表情有些迷惘时,才会对对其回以暗示。之后,她和太子也没有因朝政上再接触过。不过,这些年太子在对待晋王的处理上,很是得体,既能稳稳地压住晋王,又不会给显得可以打压晋王,在天和帝和朝臣面前,也不会落得一个容不下兄弟的名声。
    虽说天和帝是希望以晋王和燕王来磨砺太子,但却不希望看到太子容不下兄弟,用尽全力打压晋王一系。天和帝虽然是帝王,但心中还是有着为父之心的,且天和帝年龄已经不小,越来越喜欢看到诸子孝顺,兄友弟恭的场面,太子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错。
    因着她那句暗示,太子这些年对她一直很是礼遇用心,还持续三年,单这份对有功者能记于心,不忘情的性格,便能得到不少朝臣的心。这样的上位者,才值得人去效忠。
    单就这点,太子便比晋王要得人心的多。
    除去太子的礼单,其余已经封爵的皇子中除去晋王外,礼单都差不多,若是硬要比较的话,应是燕王的礼更重些,但重的不是很惹人注目,只是有些礼物更精美用心符合她这个年龄而已。
    燕王,无论做什么是都会让人感觉他的心意,而且这份心意,会让人感到舒心,即便是你知道他这是带有目的性的,也不会厌恶。
    至于晋王的礼,沈皎觉得若不是因为他是皇子,送的太轻有失他的身份,再加上天和帝有时会过问她的生辰宴,不来会被责骂,沈皎觉得晋王也许连这贺礼的面子情都不会给,更别说亲自前来。
    她和晋王之间因三公主之事结下的梁子,她觉得晋王会记恨她一辈子,在加上晋王和沈家之间的事,她觉得若是晋王真的有朝一日能够问鼎那个位置,以晋王的这种性格,等待沈家和她的不用想,都知道会是什么。
    不过,与现在的她和沈家来说,晋王对她们还构不成什么大威胁,只是惹人厌恶而已。
    若是有一天,晋王连这份面子情都不愿维持了,沈家也不会害怕。
    看完诸皇子的礼单,沈皎想到才开始思索今日困扰她一天的事情,天和帝用这偌大的阵仗来为她庆祝这小小的生辰,究竟想做什么。
    虽说她前两年的生辰没有大办,但天和帝这次的赏赐比之前多出两倍还多,还同意让太子屈尊前来,这样的做法,让她有些想不通。若今日是她的及笄礼,这样的阵仗她还能觉得是正常,但这只是一个生辰,她又非长辈,怎么能劳动太子这个储君亲自前来?
    这样的荣宠未免有些太过了,她真的不明白天和帝究竟是什么心思。
    想不通这件事,沈皎也不愿再纠结下去,劳累了一天,已经很是疲倦,洗漱一番后,便直接上床休息了。明天,她还要继续早起去崇文馆进学,今天是她生辰,这一天的假期,还是去找天和帝特批的。
    作为一个学生,明天又是需要早起上学的一天。沈皎表示她已经不记得自己睡觉睡到自然醒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第二日清晨,沈皎和往常一样,前往崇文馆进学,在被张博钧要求补了一个时辰课后,才被放行前往紫宸宫。
    到达紫宸宫后,沈皎先对着天和帝谢恩,天和帝饶有兴趣的问起昨日宴会上的是,她明白天和帝的意思,先捡有趣的说了几句,逗得天和帝心情不错,才又讲求晋王挑事,太子反击和诸皇子之间的对话,天和帝皱了皱眉头,很是不悦的样子,“老六真的是越活越回去了。”
    对此,沈皎不可置否,但也知道这不是她该插嘴的时候,不予评价。
    沈皎等天和帝平静后,又和天和帝说笑了几句,才试探着天和帝对于昨日太子亲自前去的原因。
    但天和帝的回答却有些出乎她的意料,天和帝笑着看着她道:“朕年纪已经不小,还能护得了几时,但太子却还是储君,正值盛年。”眼中充满了慈爱。
    第112章 慈爱
    沈皎听到这句话一怔, 还不等她回过神来,天和帝的声音便再次响起。
    “昨日太子来见朕,自己提出要亲去为你恭贺生辰, 朕思索了一下, 便同意了。”天和帝温和地看着面前的沈皎, “除了太子,便只有你是朕亲手教养出来的,你救过朕两次性命, 虽说是朕的外甥女, 但在朕心里,你和朕的儿女一般没有区别,朕自是要护你周全。”
    天和帝说道这微微一叹, 似乎有些落寞,“虽说每日听着人喊朕万岁,可世间哪有人真的万岁过?朕这两年感觉到越发的吃力了。”说道这,天和帝自嘲地笑了笑。
    “朕又能护你到几时?”
    沈皎看着天和帝有些伤感的样子, 这是她从未见过的一面,天和帝今年已经五十了, 在前世平均寿命七十多的时代,这个年龄还是人生中的壮年,事业中的巅峰期。但在大齐, 已经算是不小了, 更何况还是一个操劳天下事的帝王。
    在这个年代, 能活过七十的帝王两只手都数得过来, 帝王每日要操劳的事情太多,特别是想成为一代圣君的天和帝,每日所耗费的心神就更不必说了。
    所以,其现在有迟暮之感,实在是在正常不过。
    虽然是正常,但是看到天和帝这副样子,她的眼眶酸涩的厉害,“皇舅舅……”
    还不待她说些什么安慰的话,天和帝便冲她摆了摆手,继续说道:“太子是储君,正值盛年,这些年历练地很是不错,他愿意和你亲近,你也不必刻意回避。日后……,有太子护着你,朕也不必担忧。”
    天和帝知道,这些年沈皎刻意和诸皇子之间保持距离,是为了避嫌,因此才有了这句话。
    沈皎感受到天和帝看着自己慈爱的眼神,心中很是震动,她虽然知道天和帝待她有几分慈爱之心,却没有想到他会为考虑到这个地步,甚至同意她和太子亲近,这是一种太大的退步。
    “皇舅舅待元嘉之恩,元嘉叩拜。”她不是矫情的人,这个时候什么撒娇奉承,亦或是安慰天和帝的话,都没有必要说出来,最郑重的感谢,明白天和帝对她的真心,比一切都来得重要。
    沈皎对着天和帝庄重地行了大礼,天和帝也没有阻止,在她行完后,才叫起。
    沈皎起身后,就听到天和帝强调道:“但是这分寸还是要注意。”
    沈皎应诺。
    随着这句话后,天和帝周身伤感的情绪逐渐消失不见,恢复原来的强势和精明。
    之后,天和帝便继续教授沈皎朝政之事。
    最近,朝中最为繁忙和要紧的事情,便是天和帝的万寿节,今年是天和帝的整寿,礼节也会隆重很多,比如天和帝会召一些边关将领回京祝寿,以示恩宠,不能回来的将领,天和帝也会赐下丰厚的赏赐,还会对边关的将士赐酒等,以示隆恩。
    另外,各地的督抚等封疆大吏也会受召进京,各地的附属国也会派遣使者来朝恭贺,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计划和安排的,什么人能回,什么人不能回,都是需要细细考量权衡的。
    另外,在大齐,万寿节对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是,帝王会在这一日做出一些减免赋税徭役,大赦天下等政策,这才是百姓关注的重点。
    但这样的政策,又岂是轻易能做出的决定,首先要根据国库和各地的情况,再加上边关是否会起战事等,各地不同人的户籍不同,做着不同的职业,承担着不同的义务,这些都要一同考虑好后,才能做出决定。这样的工作量可不是轻易能完成的。
    但索性天和帝万寿,距今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些事都会被处理好,得出结果。
    想要成为一代明君,治理好一个国家,每做出一个政策,其中的艰难岂是外人能体会的。
    学习朝政,可不是只会那些诡谲的朝堂争斗,更多的是要学习怎样处理政务,做出既有利百姓又利于朝堂的决定,在百姓和朝廷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是永恒不变的。
    虽然学得艰难,但并不痛苦。
    一日后,天和帝在朝堂宣布各国使节要入东宫朝见的圣旨,据说,当时晋王的脸色十分难看。
    之后,晋王对各国使节的接待很是敷衍,要不是燕王在一旁规劝,估计有失礼节的事情都会发生。
    除此之外,晋王这几日在朝堂上火气似乎也很大,对不少不是自己一系的大臣随意参奏顶撞,除了首当其冲的卫家,便是连天和帝的母族谢家,晋王也极为看不顺眼,在朝会上,屡次不分是非,出言反驳顶撞,被天和帝训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