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3039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舟山渔场这里一年捕捞上来的鱼超过4亿斤,算下来,足够我大明1万万人每人吃上两斤多鱼了。”
    “而这还是因为我们现在约定俗成,使用的渔网必须要留有足够大的空洞,同时每条船每天只能下水一船,每月下水不超过20次,全年必须要有2个月的休渔期的情况下。”
    潘老大给弘治皇帝算了算舟山渔场的渔获说道。
    “一年捕捞上4亿斤?”
    弘治皇帝一听,也是微微吃惊,这个数量可是相当的庞大了,这足以养活上百万的人口了。
    一旁的刘晋倒是听出了其它的意思。
    没想到这个时期的人对自然资源竟然还有如此强的保护意识,大家约定好捕捞的次数、时间,还有休渔期一说。
    想想后世,舟山渔场的资源逐渐枯竭,这跟肆意捕捞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是跟环境污染有关,导致舟山渔场的资源不断枯竭,最后无鱼可捕。
    再仔细相想,其实也是跟这个时代的技术和条件有关系。
    这没有冰的时代,渔获就要迅速的卖掉、处理掉,否则就会亏本,再加上大明现在的人口稀少,还分布广袤,这捕捞上来的鱼也卖不出太高的价钱。
    这些渔民们捕捞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别看这个潘老大一早上的将这些鱼都给卖出去了能够卖到上百两银子的,可是这船出海需要开支,码头足以停靠需要费用、船员的工资等等,这些开支算开的话,赚的钱其实也并不是很大。
    后世就不一样了,人口稠密,消费市场旺盛,海鲜价格居高不下,海洋捕捞获利颇丰,也就催生了大家肆意的捕捞,绝户网都用出来了,也不顾禁渔期的禁令下海捕捞等等。
    最后也就是慢慢的海洋之中的渔业资源越来越少,大家都没有鱼捕,而海鲜的价格又越来越高。
    “我们大明的渔场啊,第一的肯定是我们舟山渔场,其次就是我们大明北面的千岛渔场,哪里的渔获也是非常的多,但远离我大明本土,运输不便,运过来的时候都已经臭掉了,所以大家都不去哪里捕鱼,也就是倭国有人去哪里捕捞,然后运到倭国去卖。”
    “另外听说黄金洲这边的北境渔场,渔业资源也是非常的丰富,不过他们那边都是将鱼做成咸鱼来卖,价格便宜,都是冷水鱼,肉质是极其的鲜美、鱼刺还少,也是很不错的。”
    “真正卖鲜鱼的也就是渤海渔场、黄海渔场和我们舟山渔场了,离本土近,消费市场大,听说南洋这边的海鱼也很多,多各种各样的大虾,另外海外澳洲这边的鲍鱼和南非的鲍鱼也是很出名。”
    潘老大见弘治皇帝感兴趣,也是滔滔不绝的讲起大明的渔场来。
    第1833章 宝岛琉球
    琉球城,刘远陪着弘治皇帝漫步于琉球城的街道上面。
    算下来,自己是第二次来琉球城了,上一次来还是率领大军横扫南洋诸国的时候,回京的时候路过琉球城在这里短暂的停留了一下。
    依稀还记得,当时的琉球城还并不算大,仅仅只是一个小县城的规模, 然而如今的琉球城,规模已经很大了,隐隐间有一座大城的气势。
    道路上的人很多,非常的繁华而忙碌,两边的街道商店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是看的人眼花缭乱。
    “这琉球城规模可真不小啊。”
    “这竟然是短短十几年时间发展、建起来的城市。”
    弘治皇帝饶有兴趣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关于宝岛琉球,以前的时候弘治皇帝根本就没有在意, 因为在弘治十三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 人烟罕至、瘴气横生,蛮夷出没的地方。
    当时大明朝廷甚至于都没有在这里设置任何的县衙、州府之类的,但随着刘晋率先命人在这里建立起琉球城,开始在琉球这里发展种植园经济,依靠蔗糖的可观收益以及宝岛琉球的肥沃土地、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吸引了数以百万的人移民到这里。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宝岛琉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由原先的荒芜之地、瘴气横生、蛮夷出没的地方变成了如此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种植园经济、造船业、农业发达的地区。
    因为其独特的自然条件,纵然是在冬天的时候,这里的气温也很少会低于零度,在南部的地区,甚至于全年的气温都非常高,故而宝岛琉球现在不仅仅是大明的糖库,更是大明的蔬菜、水果仓。
    每到秋冬季节的时候,一船船从琉球出发的货船, 满载着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前往大明的京津地区。
    不同于温室大棚里面种植出来的蔬菜,宝岛琉球的蔬菜水果以高品质著称, 在京津地区是非常畅销的, 是权贵、有钱人的最爱。
    “陛下,琉球城现在的常住人口都已经超过五十万了,并且琉球城这里的孩童比例是极高的,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孩童。”
    “等到这些孩童们长大之后,琉球城这里的人口还会迅速的增长。”
    刘晋连忙笑着说道。
    “是嘛~”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高兴的笑起来。
    这个时代对生育是极其重视的,有人就有一切,从上至下都是这样认为的。
    “走,出城看看,感觉我大明的每一个城市都差不多。”
    弘治皇帝看了一会,顿时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大明的城市都差不多,特别是这些新兴起来的城市,无论是规划还是建筑风格等等,几乎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