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福运娘子山里汉 第42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药商们联名将济世堂告到了县衙。
    济世堂自不会束手待毙。
    堂上,大户愿望,抵死不肯承认自家药有问题。
    堂下,重金赔付病患,又由白府出面宴请药商。
    再上公堂之时,那些原告竟是众口一词,咬定假药出自一德堂。
    第548章 其心可诛
    济世堂完全是有备而来。
    先说药本身,本就是仿一德堂的,外观上和一德堂的自然都一样。
    再说回包装,济世堂原本的包装虽然也有照葫芦画瓢之嫌,好歹还有所区分,但第二次上堂,原告们呈上来的药,完全就是一德堂的外包装。
    齐掌柜振振有词,说两家都有这种药,病人和药商难免混淆,偶尔忘记是从哪家买的也是情理之中。如今证物呈上,很显然,丧尽天良对外出售假药的是一德堂,他们济世堂是被迫替人顶了锅。
    话里话外,不仅把自家撇了个干干净净,还暗示是一德堂在给济世堂下套,才让济世堂遭了无妄之灾、蒙了不白之冤。
    季妧作为旁观者,真恨不得当场冲进去把那个齐掌柜揍成猪头,得亏她养气功夫不错。
    制药坊名义上归属一德堂,即便潘嘉道知晓幕后是季妧,但邺阳百姓不知道呀,所以这场官司全程是由辛子期出面。
    辛子期这边的状师指出,他们头回升堂带来的药物包装不一样,但齐掌柜早已有言在先,那是病人和药商弄混淆了。
    如此无视公堂戒律,摆明了要将无赖耍到底。
    潘嘉道不是庸碌之官,不会任人糊弄,这一点济世堂何尝不清楚?
    他们之所以敢当堂攀咬,除了串供了原告,做足了准备,还有就是打着“即便不能洗脱罪名,也要把一德堂拉下来”的主意。
    反正就是屎盆子泼两家,大家都别想干净。
    若两家都有了卖假药之嫌,那么济世堂受到的关注就会小一点,损失也会少一些。
    等出了衙门,再让人到处宣扬,把污水全都引向一德堂。三人成虎,加上所有原告都站在他们这边,这黑锅一德堂不背也得背。
    而一旦背上了卖假药之名,一德堂就再别想跟济世堂相争。
    计划的很好,若不是季妧事先留了一手,即便潘嘉道事后查明真相判一德堂无罪,一德堂下了泥潭也别想再独善其身。
    接手制药坊之初,季妧便将其命名为青囊药业,为防有人假冒仿造,她让胡良在药丸、包装以及“商标”上都下了功夫。
    青囊药业生产的每个药丸,第一层药衣下都有个青囊药业的独属暗印,而每一批药制成后,所用包装纸与商标间都夹有制药日期以及相应编号。
    虽然都是些粗浅的防伪手段,但在当下却是独一家。
    而在刘兴业出走之后,季妧第一时间就启动了紧急应对方案,让胡良统计核对好三个月内每一批药物流向何方、由谁采购,其对应的批号编号也不得遗漏,并且全部要有双方经手人签字。
    防的就是济世堂,没想到他们还真出了这一招。
    辛子期这边将订货单、出货单与账册,连同自家的药一起呈上。
    潘嘉道着人一一验看后,两厢又进行了对比。
    原告呈上的那些药,外包装乍一看确实和一德堂别无二致,但将辛子期口中的商标与包装纸用薄刃刮开后,内里确实别有乾坤。
    而且原告带来的药丸上也没有青囊药业的暗记。
    这些足以说明,所谓的记错、混淆,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原告中的大多数,近几个月根本没有从一德堂购药的记录。虽有数名药商在一德堂呈上最后的账册中有记载,但他们订购的是一捻金和银翘解毒丸,而非“出事”的八珍丸和六味地黄丸。
    为了让众人心服口服,潘嘉道又从其他医馆召集了数名颇有名望的大夫,让他们当堂验看两家雷同的那两种药,看成分是否完全一致。
    经过几个大夫一轮又一轮的争辩,得出结论——两种药虽大致相同,却有着细微的差异。具体差异在哪尚不知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原告购买的那些药,和济世堂的药丸成分一样,与一德堂的成分并不相同。
    至此再无疑问。
    堂上这群所谓的苦主,明明贪便宜从济世堂购买了假药,反过来却要帮着奸商黑医坑害卖真药的人,其行可憎,其心可诛!
    原告们或是羞愧、或是害怕,纷纷低下了头。只有齐掌柜整个是懵的。
    他万没料到一德堂还藏了这些手段,连不起眼的药盒都有机关。
    更没料到的是,自家的药竟然和一德堂不一样!
    他明明让自家坐馆大夫比对过的……
    即便闹出官司,齐掌柜都没怀疑过刘兴林,凡事都有万一,虽然这个万一多了点……毕竟短时间内接了那么多单、赶了那么多药,品质上出点问题也是在所难免。
    可是当听闻两家药不一样时,齐掌柜彻底惊醒了过来。
    一德堂的药方不是刘兴林给的吗?既是他的,那为何济世堂的不一样?
    思来想去,唯有两种可能。
    要么刘兴林说谎了。药方根本不是他的,制出那四味药的的另有其人,而刘兴林不过是个冒名顶替、投机取巧的小人!
    要么这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局,是辛子期和刘兴林串通好了做下的陷阱……
    若是前者,刘兴林该死!亏自己信了他鬼话,还在苦苦等他制出轰动杏林的新药。
    若是后者,那么刘兴林和辛子期都该死!竟然用如此卑鄙的手段,简直龌龊!阴毒!
    不管是哪一种,都跟刘兴林脱不了干系。
    齐掌柜毫不犹豫交代出了刘兴林,还口口声声称济世堂多年来有口皆碑,绝无可能做假药。
    只可惜,有些招用一遍还行,再用就不灵了。他们刚攀咬过一德堂,如今再泼脏水,压根没人肯信。
    齐掌柜暗恨,只能暂且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刘兴林身上,并恳请潘嘉道用酷刑,寄希望于刘兴林熬不住刑罚交代点什么出来。
    相比于他的气急败坏,刘兴林被带到堂上时平静的很。
    他自是不承认自己做假药的,还坚称自己才是正统。
    齐掌柜质问他是否与一德堂勾结。
    他恍然大悟,说一切都是一德堂的阴谋,辛子期记恨他带着药方投身济世堂,所以使了手段来害他。那些原告、那些假药,都是辛子期安排的。
    齐掌柜差点都信了。
    但不管他信不信,这事总需要一个替死鬼,那就只能是刘兴林了。
    于是堂上形成了一个怪圈——时而,齐掌柜指控刘兴林、刘兴林指控辛子期,时而,齐掌柜附和刘兴林攀咬辛子期,若形势不利,再反过头咬死刘兴林。
    无休无止,直到退堂鼓响,刘兴林被关入大牢。
    由于他嘴太硬,确实动了刑,如齐掌柜所愿,他不仅认了罪,他也确实交代了些东西出来。
    第549章 大快人心
    经过两天三夜的审讯,刘兴林终于吐口。
    他承认自己欺世盗名、盗取一德堂药方在先,倒打一耙、借流言污其声名在后。
    但他本没想做假药,这一切都是因为齐掌柜的授意。
    是齐掌柜命他换了其中几味药材,改以药性类似、价格低廉的替代。也是齐掌柜命他带领制药坊的药工们没日没夜赶工,以至于根本顾不上试药,有时为了交货,还把一些必要的步骤都给省略了。
    制药过程都如此马虎,又怎能确保药效?出岔子也是理所当然。
    齐掌柜接到传唤时,简直五雷轰顶。
    他终于确定,自己确实被坑了。
    更坑的是,刘兴林说的那些……都是真的。
    二人当堂对峙。
    齐掌柜怒火滔天,破口大骂。
    刘兴林不疾不徐,但说出口的每一句都有证据。
    他既有采购廉价药材时齐掌柜在采购单上的签字,又有某酒馆伙计做证,证明某天他和齐掌柜共饮时,齐掌柜不但亲口跟他说了以次充好的窍门,还强调过药坊制药就该只求速度不计其他。
    便是药工到了公堂之上,战战兢兢之下也不敢说假话。
    这些证据一出,四下哗然。不论是旁观百姓还是那些原告,都离奇愤怒了。
    毕竟药物不比其他,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人这一辈子,谁没有个三灾五病?有病就要吃药,但好药能治人病,假药却能害人命。
    济世堂以济世救人为宗旨,却做出此等令人发指之事,实在奸恶至极!
    而且听刘兴林语气,这事在济世堂并不鲜见。济世堂还未成立制药坊时,看病抓药都在馆里,那些需要抓回去熬煮的,就有许多伪劣药材。
    药材不对,药性减弱,本来三五副药就能吃好,硬要吃个十来副才行。坑骗病人钱财不说,生生将轻症拖成重症,甚至活活耽搁而死。
    这话让不少人都联想到了自家。
    济世堂作为邺阳最负盛名的医馆,但凡富裕点的家庭,家中有人生病,首选肯定是济世堂。
    大部分都治好了,但也有一部分,送去时没甚大碍,结果越治越重,最后直接死在医馆的也有。
    当时虽觉意外,但因为相信济世堂的招牌,所以也就听信了他们的解释,要么觉得命该如此,要么就是突发恶疾。
    如今想想……哪是什么恶疾,分明就是吃了假药被害死的啊!
    一时之间,群情激奋,堂上堂下一片喊打之声。
    齐掌柜吓得面无人色,若不是衙役阻拦加上惊堂木震慑,他当场就能被活撕了。
    等大家情绪稍稍平复,刘兴林又呈上了数封信。
    这些信件记录了齐掌柜是如何鼓动他离开一德堂的全过程——
    先是肯定他在一德堂的重要性,离了他一德堂立刻就不行的那种。
    接着替他抱不平,诸如一德堂如何亏欠于他、辛子期如何不把他当自己人。
    又从方方面面阐述了个中细节,最后许以重金重诺。
    总结起来就是,济世堂和刘兴林有着共同的敌人,只要刘兴林带上药方投奔济世堂,帮济世堂挤垮一德堂,他想要什么,济世堂就给他什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