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七零年代女厂长 第16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梅书记复杂地看了她一眼,感叹道:“余厂……小余啊,我看高市长很看好你,你好好干。”
    就是怕高市长要连人带厂子一块儿给他们挖到省城去了,那他们辰山县就亏大了。
    梅书记这会儿危机感特别重,想当初,他第一次认识余思雅的时候,对方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年轻,虽然他当时挺看重对方的潜力,但也没太放在心上,才过去短短三年,虽然两人行政级别上看似没多大的变化,但实质性的地位已经缩小了许多,很多事情他都要征求对方的意见。
    真不敢想象再过几年后,她能走到哪一步。
    余思雅倒没多想:“哪能呢,省城人才多的是,高市长只是特别亲民、爱民而已。我们第一次去省城买鸭苗,省养鸭场的人说没条子不肯卖给咱们,都是高市长给批的条子,那时候他都不认识我呢!”
    就凭高市长朴素务实的作风,梅书记也很喜欢高市长。
    “高市长确实是个好领导,好干部。”
    背后讨论领导不大好,哪怕是好话,余思雅点点头,转开了话题说:“梅书记,咱们厂子越来越大了,我觉得还是应该在咱们厂子成立党支部,接受党的领导和指挥,你觉得呢?”
    梅书记赞许地说:“小余同志,你觉悟很高嘛。这个提议好,你们准备申请材料递交到县里面吧。”
    有他开绿灯,这事就好办了,余思雅准备回去就让林红旗去办这个事。林红旗要是没经验,她家里人总有懂的吧,去找相关的单位学学呗,不然要秘书干什么?
    余思雅含笑点头:“好,谢谢梅书记。咱们出来一会儿了,该进去了。”
    梅书记颔首,背着手,先一步进了食堂。
    两张大圆桌上坐满了干部,看到他们俩一前一后进来,易主任笑道:“吃饭了,还谈工作呢?”
    余思雅坐过去,举起茶杯:“是我拉着梅书记汇报工作,我以茶代酒自罚一杯。”
    易主任摇头:“你们辰山县的干部啊都是工作狂,经常忙起工作来,连饭都忘了,这精神值得咱们学习。”
    余思雅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笑了笑,不动声色地放出一枚重磅炸、弹:“主要是我太兴奋了。昨天回来开完会后,养殖场和加成工厂的李厂长跟我说,现在生产跟不上,得再招员工,我们俩今天商讨了一下,准备再扩招一百五十名职工。刚才跟梅书记一合计,四个厂子和门市部的员工全部加起来,总人数刚好破千。”
    梅书记捏住筷子的手一顿,抬头看着余思雅,这小余同志不老实啊,刚才什么时候跟他说这个了?不对,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先知会知会他呢?
    这可是个大大的成绩,他们辰山县总算又有一个千人大厂了,不行,回头得让她写份详细的报告出来,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成绩年底交到市里面。
    这样,看看还有谁能质疑清河鸭的成绩,天天对收点玉米念念叨叨的。
    梅书记难掩兴奋,考察组的其他领导也挺吃惊的。
    虽然在省城千人大厂只能算中等的厂子,毕竟全省还有几个万人大厂。千人的规模不算顶顶惊人,可要知道,其他厂子都是财政拨款,很多还有兄弟单位派出专家人才支援建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前期成本巨大。
    可清河鸭集团呢?这个厂子横空出世不过才三年多,财政一分钱的拨款都没有,也没给予任何政策技术支持,人家就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如果其他厂子都能学习清河鸭的这种自立自强精神,高市长何愁省城的岗位不够,年轻人没工作,在街上游手好闲?
    高市长琢磨着等回去了得开个会,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复刻清河鸭的经验,以最低的成本建设工厂,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那就能去了他一块心病了。
    当然这是后话,现在高市长更关心清河鸭的成绩:“小余同志,你们这厂子扩张也太快了吧?我记得上半年你找我的时候,你们工厂才多少人呢?五六百人吧,这还不到一年,差不多翻了一倍。”
    余思雅笑着说:“这全靠领导们对我们清河鸭工作的鼎力支持,我代表清河鸭全替职员,敬诸位领导一杯!”
    高市长有心想单独跟余思雅聊聊,但考察组的行程很紧,下午还要去另外一个公社,明天隔壁县。他只能作罢,临走时,让许秘书给余思雅捎话,等月中的时候让余思雅去一趟市政府。
    余思雅含笑道:“不知道高市长什么时候回来,说好请你们去参加咱们羽绒服厂的开工典礼,让高市长鼓舞鼓舞士气呢!”
    许秘书好笑地问道:“怎么?厂子准备等着我们回去再正式开工吗?”
    “这怎么行,闲一天得少多少产值啊。不过我们的羽绒服是个新鲜的玩意儿,也不知道推出市场后反响怎么样,所以还想请高市长去视察视察,指点指点咱们的工作。”余思雅说得特别客气。
    许秘书也不好答复:“高市长这么欣赏余总经理,要是有空肯定会去的。”
    “那好,我就静候你们的佳音了。”余思雅笑着说。
    车子已经开出来了,许秘书也不好多呆,冲余思雅笑了一下,坐上了车子,赶着去下一个公社。
    刹那间,考察小组的领导都走光了,只剩王书记和余思雅。
    王书记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感叹道:“这简直比下乡秋收都累。”
    余思雅好笑:“王书记应该习惯这种场面了才是。”毕竟他可是做了梅书记好几年的秘书,应该见过不少大人物。
    王书记摇头:“哪能呢,我在辰山县工作好几年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省里来的大领导,就怕招待不周,丢了咱们红云公社的脸。”
    这就谦虚了,王书记当了那么久的秘书,若说独立决策的能力弱了点是真的,但要说细心和周到,尤其是为人处世方面,余思雅都觉得自己很多时候不如对方。
    “王书记多虑了,我看领导们很满意。我明天就得回省城,还有许多工作要忙,先去处理事情了。”余思雅开口向王书记道别。
    王书记虽然还有很多感想想跟余思雅说说,可也知道她时间紧,摆了摆手:“你去忙吧,不耽误你工作了。”
    两人在公社门口分开,余思雅带着林红旗又杀回了饲料厂。
    施立平看到她去而复返,连忙上前,忐忑不安地问道:“余总,咱们的产能是不是低了点?领导们是不是不大满意啊?”
    他可没错过他说日产一千斤的时候,领导们脸色的变化。
    “是我让你暂时少生产一些的,有什么问题我担着,放心没事。我回来找你是有一件大事要跟你商量,走吧,跟我去见贺教授,我有话要对你们说。”余思雅直接切入主题道。
    施立平点了点头,赶紧跟上。
    三人去实验室找贺教授,路上余思雅问起了贺教授的近况。
    施立平说:“贺教授性情比较古怪,似乎不喜跟人交流。不过闫教授好像跟他能说到一块儿去,只要周日那天不是很忙,闫教授就会跑过来找贺教授下棋。有时候两人还拎着桶去河边钓鱼,一坐就是小半天。”
    这很好理解,因为闫教授的遭遇跟贺教授差不多,而且两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以前又是同事,有共同的语言,能说到一块儿去。所以贺教授不是那么排斥闫教授就可以理解了。
    他们俩个教授到这儿倒是有个伴儿了。这样也好,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还是要与人沟通来往的。
    “那挺好的,贺教授是咱们饲料厂的重要研究人员,下班后是他的私人空间,你们不要去打扰他。”余思雅叮嘱道。
    施立平点头应是,饲料厂很多工作是他在主持,他很清楚贺教授的价值,也明白余思雅为何要千叮咛万嘱咐。
    说话间,他们已经来到了实验室。
    目前贺教授的实验室有四个人,其中一个是他叫来的以前的助手,还有两个是从清河鸭养殖场挑的学徒,人员配置极为简单,主要还是靠贺教授以前的经验。
    当初在省养鸭场的时候,他其实就快将饲料配方研发出来了,只是后来遇到那场变故,没法继续。到了饲料厂后,他就捡起了以前的配方,做了一些调整和修改,如今主要是看成效,再根据鸭子的生长状况来改进。
    余思雅他们没进去,只是让施立平去叫贺教授出来。
    不一会儿,贺教授出来,看到余思雅脸上也没太大的表情变化:“有事?”
    余思雅知道他是什么性格,对于有才又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余思雅一向尊重,她指了指办公室的方向:“贺教授,有点事情想跟你们商量。”
    四人移驾到办公室,坐下后,余思雅笑道:“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省农业厅的易厅长,也就是刚才大家见过的易主任,他让我将饲料的养殖报告抄一份送到省农业厅去。”
    易主任同时担任省农业厅的厅长兼主任,不知是什么缘故,大家都喊他主任。
    见三个人都望着她,余思雅长话短说,直奔主题:“这对咱们饲料厂是个极大的机遇,如果试验证明饲料喂养能加快鸭子的生长周期,农业厅很可能会向全省推广饲料喂养。”
    听到这里,施立平顿时明白余思雅为什么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将他和贺教授都叫过来开会了。如果饲料得到了农业厅的认可,那他们的销售范围就不仅仅只是辰山县了,市场将大得多。
    这就意味着饲料厂也会像食品加工厂、羽绒服厂一样推广的到全省。想到这里,施立平就难掩激动,目光灼灼地望着余思雅。
    余思雅继续说道:“这还不止,易主任当时问了我一个问题,咱们这饲料如果对鸭子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那对猪呢?我想大家都明白,市民和广大的农民对猪肉的需求都远远大于鸭肉,这是个更广阔的市场,如果饲料喂养,能适当地缩短家猪的生长周期,出栏的时候更肥更壮。那咱们饲料所面临的市场将会更广阔,我相信大家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施立平兴奋地点头:“余总你说得有道理,咱们得想办法试试咱们的饲料对猪有没有用。”
    他下乡十几年,对农村的情况非常了解。鸭子这种禽类其实养的人不多,鸭饲料主要的销售对象是全省的养鸭场。但因为鸭蛋比鸡蛋多了一股腥味,口感相对粗糙一点,没鸡蛋受欢迎。其实也就他们辰山县有这两年建了这么多养鸭场,全省其他地方的养鸭场并不多,加起来恐怕都不及辰山县目前的数量。
    养的人少,就注定了需求只有那么多。
    可猪肉不一样,村村都有养猪的散户,各个城市还有专门的养猪场,大家对猪肉的需求量极大。这块市场就大多了,如果能生产出猪饲料,对饲料厂的发展无疑是跨越式的。
    见施立平领会了自己的意思,余思雅侧头问贺教授:“鸭饲料也能喂猪吧?”
    贺教授淡淡地说:“都是饲料,喂不死。”
    余思雅被噎了一下,感觉贺教授跟闫教授混久了,说话似乎都染上了闫教授的毛病。
    她转而对施立平说:“施厂长,回头你让人在饲料厂的东边砌个猪圈,买十头小猪回来,用饲料配合喂养,具体多少量,你找贺教授。给每头猪做上记号,每天早上空腹称重一次,记录下小猪吃了多少食物,都分别有哪些,还有每天体重和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一定要记详细了,客观事实求是,如果了饲料厂没合适的人,那你就自己亲自上,每天的记录誊抄一份,送到贺教授的实验室。”
    贺教授应该明白这就是一手的实验数据,他根据实验数据来研发调整配方。
    这是专业人员要做的事,余思雅就不多说了,贺教授这么聪明,应该明白这点。
    果然,提起正事贺教授还是很配合的,主动说道:“小猪抱回来的时候,每天先暂时添加三分之一的饲料,干拌或是单独喂食都行。红薯、菜叶子、泔水之类的,除了猪草,其他的食物都要煮熟了喂猪,可以减少细菌滋生,更容易消化吸收。”
    施立平赶紧拿笔记录下来。
    见贺教授说完这个似乎没其他的话了,余思雅笑道:“猪饲料和鸭饲料配方的事就劳烦施厂长和贺教授了。”
    贺教授点了点头,站起身:“我去工作了。”
    余思雅笑着目送他出门,然后对施立平说:“施厂长,试验记录多抄一份,每个月交给林红旗同志。这个事决定着咱们饲料厂是走到全省,甚至是走向全国,还是就盘踞在辰山县了。记住了,数据一定要翔实客观,切不能弄虚作假,配方不合适,可以再研究,总有搞出来的时候,如果一旦造假了,在易主任那里失了信,名声坏了,再想重新开始就难了。明白吗?”
    担心下面的人急功近利,余思雅特意嘱咐了一番,而且还决定回头私底下让马冬云也稍微盯着点这边的动向,以免出岔子。
    施立平站起来向余思雅保证:“余厂长,你放心,这个数据我亲自来记。”
    “好,我相信你。对了,你不是要结婚吗?什么时候,是过了还是没到?”谈完了公事,余思雅随口问道。
    提起婚事,施立平这个大男人都有点腼腆,挠了挠腮帮子说:“看好的日子是明天。”
    余思雅笑了:“那正好,我赶上了,明天去蹭蹭你们的喜气。”
    第106章
    施立平结婚搞得很热闹,他家里人虽然因为远没能来,但厂子里跟他关系好的同事,还有老知青们都来参加他的婚礼。
    红云公社的社员们大部分家里都有一两个人在厂子里上班,加上今年粮食丰收,家家户户都多分了不少粮食,手里面比较宽裕。所以施立平的婚事弄得很热闹,在女方家摆宴,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去喝喜酒。
    余思雅作为领导,又恰好在红云公社,自然要去参加。她跟小李、马冬云等干部一块儿去,给了红包,坐了一会儿后,余思雅没吃喜宴就走了。
    她还有别的事要忙。
    余思雅带着林红旗去了县城,拜访冯主席。
    冯主席看到她,喜滋滋地说:“余厂长……不对,应该叫你余总了吧。今天上午,梅书记叫我过去谈话了,听说咱们清河鸭养殖场的职工人数突破一千了?”
    不同于其他人,冯主席作为红云公社的老书记,对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听说清河鸭养殖场一举突破成为千人大厂后,他打从心眼里觉得开心。
    余思雅笑着解释:“准确地说,是清河鸭集团。包括了养殖场、食品加工厂、饲料厂和我们羽绒服厂以及门市部的所有职工,当然这其中以食品加工厂的人数最多,占了一大半,但我相信其他两个厂子的规模也会跟着扩大。”
    “那也一样,总归是咱们红云公社本地的厂子。我以前想都不敢想。”冯主席提起这个还是很唏嘘,很振奋。
    余思雅笑了笑,说出今天来找他的目的:“冯主席,你这里有各养殖场的数据吧?”
    冯主席作为辰山县养殖基地联合会的主席,当然有最全的数据资料。
    “有的,怎么,你要看?”冯主席抬头问道。
    余思雅点头:“对,给我看看,咱们加工厂即将新招一批职工,我得看看原材料能不能跟得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