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何师太是不是想让你们做灾难社会学?”
    倪芝的导师何沚是滨大最年轻的博导,古板严苛,三十多了还没嫁人。原本研究方向不是这个,这几年醉心小众的灾难社会学,有这个研究方向的学校在国内找不出十几个,她几乎是一手建了滨大的灾难社会学方向。
    倪芝答她,“算是,她提了个地震遇难者的灾难祭祀和缅怀的方向。”
    “哦,我有印象,她课上讲过,还说叫我们去读《现代中国的“亡灵”三部曲》。”
    这一阵儿的车来势汹汹,两人不着急硬闯,都站着狭窄的灯柱底下。
    倪芝扶了扶黄铜的灯座,想起来今天所见,“学院里走廊里有个古钟,被拆了。”
    “我没什么印象,是什么样的?”
    “原本有个黄铜色的西洋钟,虽然早不走了。上面有介绍,是民国时期的钟。”
    倪芝头一次见是夕阳西下时分,颇有历史感的学院里面,走廊仍是旧式模样,绿色的吸顶灯被铁丝分割,倾泄出昏暗的光。一路顺着墙上贴的介绍边看边走,看完铜制的铁牌写着曾是滨大地下党活动场所,正好听见走廊尽头当当当当敲了十下。
    原来是一口西洋钟,旁边贴着1921年某爱国人士赠予滨大。
    并不是整点或半点,倪芝对了对表,又静默地站了几分钟,发现原来钟早已不走了,不知为何还保留着报时的功能。
    墙壁上高处的老虎窗里透出来光,尘埃无声地往下飘,明明钟的指针未动一下,却感觉到时光以倍速流逝着。
    冷不丁听见王薇清问她,“你怎么不跟钱媛解释?”
    “解释什么?”
    耳畔的喇叭声犹似走廊的钟声,倪芝愣了片刻。
    学社会学的男人,嘴上说着不要标签化女性,还总爱对人评头论足,原本只有一分的事情到他们口中便成了十分。说倪芝有种不谙世故的风尘气,眼睛又勾又翘,像色戒里的王佳芝。
    倪芝偶尔注意力跟旁人不一样,跟她说话全然听不见,多了个自视甚高的罪名。这并无大碍,然而倪芝刚分手的男友,恰巧是钱媛的意中人,倪芝之前却并不知情。
    于是人言可畏,她便成刻意接近易太太,而勾引易先生的女学生。
    王薇清同她对视几秒,笑了。
    “行,我算是看明白,你根本不在意。”
    “不是,”倪芝顿了顿。
    想不到说什么,最终改了口,“是。”
    王薇清不用回到宿舍,就在桥上刚过马路的地方坐车。
    走之前,王薇清告诫她,“我建议你再考虑考虑,我是本校保研,之前有听说过,何师太对于地震,有什么亲身的伤痛。你做这个,要是不能让她满意,很难毕业。专硕还是找工作重要。”
    这个内情,倪芝是不知晓的。
    以前认为导师何沚这样的学术大咖,研究灾难社会学是为了自我挑战,做些在滨大前无古人的研究,好在学术圈站稳脚跟儿。
    开始倪芝对导师提出的方向颇为意动,何沚当着几人面提了谁愿意做这个方向她肯定大力支持,因为她手头上还有课题。恰逢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好好写说不定能发。
    她确实对这个感兴趣。
    说来也巧,寒假她刚看过一个汶川十年祭主题的画展。
    倪芝有个发小,冯淼,在川美学雕塑,寒假留在学校没有回来。两人说过互相探望许久了,一直没有兑现。
    寒假才第一次去重庆,摊上冯淼实习的工作室在准备汶川十年祭画展的作品。
    火锅都没吃成,陪冯淼先去了画展。冯淼在的工作室有活儿,画展上想临时更换一幅画来展览。
    倪芝去了才知道主题是“山河恸哭”的汶川十年祭。
    她感慨,“十年竟然这么快。”
    冯淼摇头,“这还快?我导师构思了个作品,就打算祭十年,然而灵感来了早早刻完,憋得够呛。”
    “这才二月就开始了?”
    “恩,各种大大小小的画展都开始了,持续到起码七八月,不过我们学校主要就合作了这个画展。”
    冯淼看见工作人员走上前交涉,倪芝就自己慢慢转悠,她一个外行走马观花地看,纯粹只凭感觉。
    走到拐角看到一幅素描,难得和其他画风格大相径庭。这个画展的主题是“山河恸哭”,多数是悲壮的群像画。展现山河破碎,废墟残垣,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救援与希望。
    然而这幅画色彩单一,画中无群像,只有一个女人的胴体,她的双腿还在碎瓦片里,上半身侧卧在废墟上,安详地像是睡着了,双眼微阖。胸乳上停了一只蝴蝶,她的手里还攥着一朵的玫瑰,半边枯萎半边娇艳欲滴,正好在倾倒的石柱顶端,像是石柱里开出的花。
    倪芝凑近看,下面写了作品名。
    作品:他看见了玫瑰
    作者:因桥
    输了作品名,只查到一首北欧派的诗歌。
    “从大海蓝色的午睡中,废墟提起。
    我们在它破碎的祭盆里洗浴的肢体。
    仅有一只蝴蝶在正午的暑热中飞舞,
    忽然它在你的乳头停息,
    他看见了倾毁的大理石柱上的玫瑰。”
    (——雅尔马尔·古尔贝里)
    冯淼处理完过来找她,看她看得专注。
    “烟.巷,哎,这个工作室在成都,在我们圈内挺有名的。是我们川美师兄开的,听说原本是两个人合开,后来就是汶川地震,其中一个师兄特别惨,女朋友死了,手废了,人也彻底不在圈子里混了。另外一个师兄自己一个人把工作室坚持下来了,现在可厉害了,手底下一堆大神,我下学期就想申请去这个工作室实习,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运气。”
    冯淼退后两步打量,没说出来什么专业人士该有评论,只有不住的赞叹。
    “太美了,不知道这幅画是他们工作室哪个大神画的。”
    她嘴里念了念因桥,“不耳熟啊,新晋的大神吧,画风居然这么成熟。”
    她说完,倪芝才发现画上头还粘了了个纸条写了烟.巷工作室。
    原来是这个烟巷二字,听着就烟雾缭绕、缠绵悱恻。
    人不入画画入人。
    虽说导师何沚并没催促他们提交初步框架设想,倪芝是那种心里有事儿就过不得的人。听王薇清说的话,总在犹豫论文方向。
    一晃神,就想起来那朵半开半凋谢的玫瑰。
    注定是以访谈为主的论文,去了解那些震后的幸存者究竟是他日玫瑰重放,还是凋零至今。
    她不忍心放弃这样有灵魂的方向。
    索性离开题还有许久,她决心先拟个开题初稿听何沚意见。
    做了决定,松了沉重,倒是那朵玫瑰的重量都压在她心尖儿了。
    专了心扎在图书馆和档案馆查文献和档案。
    当然,倪芝平日里该上课时候上课,专硕就两年时间,许多人都是边上课边实习。她没给自己太大压力,现在除了看地震后祭祀悼念文献,闲暇时间还要投实习简历,偶尔翻一翻司考的书。
    翻阅文献的速度当得上缓慢。
    真到五一二公祭日这天,倪芝看了视频,心到停留在14:28分钟表的广场上跟着痛哭一场。
    恍然发现,真的十年过去了。
    图书馆的暖气停了,窗外的树梢抽芽了,厚风衣成了薄外套。不知为何,灵感如泉涌,熬了一天整理之前写的东一块西一块,第二天邮件发给何师太的,已经颇具雏形了。
    若是冯淼在此处,当然了解倪芝要做什么。
    倪芝极容易陷进去某种特定的她有兴致的环境和心绪中,总要做成些什么,才会从这样的环境里脱身。
    冯淼调侃她,是出关了。
    倪芝出了满是书籍霉味的图书馆,越想那口咕嘟冒泡的火锅。
    尤其是那家无牌火锅店。
    现在这个时间,该营业了吧。
    左边是半地下室的小红仓买,右边是家黄色招牌黑色字的黄焖鸡。
    中间一家同样窄小的火锅店。
    比地面高了两个水泥台阶,上面伸出来的棚子遮了顶,与其他家招牌上有射灯不同。这家店面本就是木质门框,到了这个点钟,只剩下一点儿天光,却无路灯映照,愈发显得晦暗深沉。
    原本空无一物的门框上方,摆了块木纹似蛛网状开裂的匾。
    隐隐约约见了字。
    倪芝眯着眼看清楚了这块牌匾。
    木质底上头凹刻的白字。
    凭吊。
    第4章 油碟
    倪芝恍惚间,以为自己仍没从废墟中走出来,看多了文献臆想。
    直到摸到冰冷的门。
    倪芝重新退了两步,又仔细打量。
    木质的匾额同老旧的店面融为一体,一股古朴和凄凉的气息扑面而来。
    倪芝在昨天的公祭日里哭过,一双单眼皮凤眼都肿成双眼皮了。这样敏感的日子里见到这样的匾额,容不得她不多想。再看那草体的凭吊二字,若真是如此,碰见凭吊至今的幸存者,她情不自禁打了个冷战,竟生出些许悲戚与共之感。
    在门外站了半晌,脖子都酸痛了才进去。
    年轻的服务员小哥,头发耸得有五厘米高,正端了几盘肉和菜,回头看见倪芝。
    “咱几位?”
    “一位。”
    “一位?”
    倪芝环顾一圈,没见到那位做红油抄手的老板。
    “问个事儿,”她压低声音,“你们店门口那块牌子,什么时候挂上去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