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
    《撞鹿》
    作者:吓我一跳
    文案:
    ——杨部长,我们到了,在检票口等您。
    ——来母婴室。你自己来。
    ——杨劲,马上检票了。
    ——那还不快点来。
    内容标签:都市情缘
    主角:李清一、杨劲
    ===============
    第1章
    办公室里,另外两男一女都在,桌上摊着几摞新出刊的杂志,彩色封面泛着油光,油墨香还未散去。
    “咋样啊?”其中一个女编辑关切地问。
    “没事儿,总编说了,无错不成书。”李清一回到座位,把原本翻开的杂志合上,平着甩出去,杂志打着旋儿,扎进一堆胡乱堆放的文稿里。
    李清一用腿撑地,把椅子滑近一些,放低音量说:“他最近心情不错。”办公室里就四个人,三女一男,杂志社里人际关系简单,四人关系不错,李清一虽然压低音量,可话也是对三个人说的。
    另一个女编辑附和道:“本来就是嘛,一个错别字,又不是原则性错误,再说了,三审一读,全给放跑了,也不能只怪编辑。”
    这话里,一半是对李清一的安慰,一半是同为责任编辑的惺惺相惜。
    男编辑起身接水,走到饮水机前,看了眼门口说道:“再说,总编自己不是也没看出来。”
    三个女的都笑了。
    话是这么说,可李清一还是没有摆脱自责。
    当天下午,她再次摊开那本杂志,错别字在前几页的策划文章里,“文综合”印成了“文统合”,美术编辑为科目名称做了特殊设计,不是标题,也不在正文里,所以谁都没看出来。
    李清一打开一个word文档,连续打了无数个“文综合”出来。她之前一直用拼音输入法,前不久才改学五笔,这个错别字,多半跟她混用两种输入法有关系。
    至于打字时到底用的拼音还是五笔,她也记不清了。只好连续输入“文综合文综合文综合”,直至敲击键盘嗒嗒声流畅而有节奏感,方才作罢。
    李清一就职的杂志社,是一家事业单位,行政关系隶属于教育局。规模也不大,全社不到20人,编辑部人最多,占据两个办公室。
    出版的杂志有两本,一本主做考辅,面向学生;一本主做教辅,面向老师。李清一做考辅这一本。
    杂志规模不大,背靠教育局,发行渠道也另辟蹊径,所以知名度不高。李清一大学毕业找了这个工作,辅导员略知内情,还说李清一运气不错,这家杂志社好几个不公开招聘。
    教育期刊,不是时尚杂志,更不是娱乐小报,内容总是一板一眼,对文字准确率要求很高,付梓前有三审一读制——编辑初审、编辑部主任、总编相继审,另聘请有审读资质的退休外审员审两轮,最后社长签字,才能送印刷厂。
    所以一个“综”写成了“统”,身为资历尚浅的小编辑,李清一还是满上火的。
    ※※※※※※※
    杂志社的工作,节奏感很明显。出刊之后的第一周,编辑部全部放羊,交稿日子还远,把选题撒出去即可,办公室的氛围还挺欢乐。
    李清一另有一项任务。
    李清一来到隔壁办公室:“各位编辑哥哥妹妹,近两年的评刊数据,别忘了整理好发给我呀。”
    做教辅的男编辑正仰在转椅上,电脑桌面是花花绿绿的足球队队标,恍然大悟般问:“总编让什么时候交呀?”
    李清一语气轻柔地说:“总编说……上周五。”编辑部里她算年纪小的,资历也最浅。
    啪!男编辑地猛地拍下桌子,“我还没弄呢啊,你们都交了吗?”
    编辑部阴盛阳衰,两间办公室,加起来只有两个男编辑。
    这屋还有一位年近四十保养得当的女编辑。她正在喷保湿喷雾:“小李,跟总编说,这种做excel表的活交给发行部做,评刊的一手数据他们都有。”说完跟男编辑对视一眼,收到一张赞成票。
    李清一叹口气:“芽姐,总编当时就说啦,说发行部人手不足,编辑部兵强马壮,这些数据很重要,关系到转企方案……”
    “噗……”晓晓本来在专注地整理文件,脸都要贴到电脑屏幕上了,终于转过头来,一脸嘲讽:“兵强马壮,几个兵?几匹马啊?”编辑们惯爱背后调侃总编,大家都习以为常。
    芽姐咯咯咯大笑起来,边笑边说:“女兵!母马!”说完继续咯咯咯。
    晓晓勾勾手指,引李清一走近一些,小声说:“晚上一起走。”
    李清一了然。
    晓晓和李清一同年毕业,同年入职,又在同一部门,自然成了关系亲密的朋友。俩人下班经常一起走,一起吃过晚饭再各自回家,顺便交流工作和八卦。
    下班前,李清一qq收到晓晓消息,晓晓把她负责的版面评刊数据发过来,顺便通知李清一,下班去吃茄子饭。
    晓晓把鱼香茄子和米饭拌匀。这家店离杂志社不远,她俩常来,鱼香茄子盖浇饭味道最好,量又足。
    晓晓情绪稳定时,是肯定吃不完一整份的。但李清一了解她,她越是情绪极端,越是吃得多、吃得香。
    李清一的那份上来时,晓晓已经拌好了,挖了一大勺放进嘴里,表情十分享受,拉开架势大快朵颐。
    这个样子,在李清一看来,就有点不寻常。
    果然,胃里垫了食儿,晓晓就要出大招了。
    ——“我要辞职了。”
    当头来这么一句,李清一卡了一嘴米饭,眨了两下眼。
    晓晓毕业于985名校,根正苗红的中文专业,她的教育背景让她说话做事都有底气。
    ——“你想好啦?我可听说,职场上因为跟某个人不对盘,或者跟某个领导置气而放弃这份工作是最不理智的。理由嘛,第一,单位不是他家开的,第二,到了哪家单位都可能有合不来的同事。”
    晓晓继续狂吃,间歇抬眼说道:“你太小瞧我了,这道理我会不懂?”
    李清一:“那你——”
    “我是真想走,理智地走——跳槽,懂吗?”
    李清一眼睛一亮:“你找好下家了?”
    晓晓撒手,勺子当啷一声,跌进碗里。她用拇指利落地擦了擦嘴角,擦完还举到李清一面前,像是竖拇指点赞。
    在李清一看来,这动作居然有点帅。
    “明天我就跟主任说去。”
    “卧槽,想想那场面就刺激……”李清一一向乖顺无害,晓晓听她说了句脏话,意外地眨眼品了品。
    真的联想到辞职的场面,李清一不禁问:“肯定会问你去哪啊!你打算怎么答啊?”
    晓晓冷笑一声:“照实说呗!小广告公司,勉强算个4a吧,也是个作坊,不过比杂志社这种手工作坊大一点,国际化一点。”
    李清一勉强忍住没有喷饭:“总编鼻子都要气歪了……”
    晓晓跟总编不对盘,工作上出现几次分歧,晓晓都据理力争,多少杀了些总编的威风。所以李清一才担心,晓晓是因为此前的冲突才离职的。
    听晓晓的意思,这个成分很低,想走是真的有更好的去向了,李清一也就不担心了。
    相反,还有些替晓晓畅快,有点大仇得报的意思。
    吃完饭,俩人往回走。
    晓晓对李清一说:“我这一走,是跳出煮青蛙的温水,不管前头是铁马冰河、刀山火海,都得硬着头皮往前拱了。倒是你……”
    李清一懂她的意思。
    “我说杂志社是作坊,你以为我只是气他们吗?实际上也确实是。你还打算在杂志社干一辈子?”
    “那肯定不会啊。”
    “你心里有数就行。上次总编批评我,那版面落款白纸黑字责任编辑杨芽,出了错凭什么数落我?那两版有我的名字吗?我给他留面子了,但我心里一清二楚,还不是因为芽姐是社长的人……这么几个人的小杂志,还学官场上那一套,你又没关系,凭考试进来的,你以后有好日子过吗?”
    晓晓说的这些,李清一都懂。
    “按下这个不说,转企的事,风向也越来越明朗。这次让你汇总评刊数据,就是提交上级单位,来评估转企后杂志社的存活率的。”
    “你也听说啦?”
    晓晓语重心长:“我当然听说了,你想想,咱们这种小咖位,别说在教育局系统,就在杂志社都是神经末梢了,你我都听说了,看来这回转企是势在必行了。清清你想想,咱们这个杂志,性质变成了企业,教育系统的行政订阅力度削减了,规模又小,体制又官僚,跟其他企业比还有什么优势?”
    李清一的心被说乱了,茫然问道:“你这工作,找了多长时间了?”
    晓晓:“就是这意思!你总算开窍了。实话告诉你,我两个月前就投简历了,这个工作是开出条件和发展前景最好的。”
    李清一想问收入,还是没好意思。
    俩人说着走到公交车站,晓晓远远的看见公交车来,边掏公交卡,边提高语速跟李清一说:“我跟你说,工作无非图三样,要么收入高,要么有前景好,要么轻闲,你自己想想,杂志社占哪样了?”
    第2章
    事业单位,这个命题可以作为社会学的论文选题。既不是国家机关,又不仅仅具备经营属性。
    事业单位改革的事,祖国各地、大江南北,上至部委,下至区县,会开了不知几年,红头文件下了不知几份,官方消息和街谈巷议几年来从未止息。
    李清一就职的杂志社,就是这样的一家单位。
    杂志社“转企”的传言,已经传了不知几次。
    传言虚实莫辨,有些说得逻辑严密、有鼻子有眼儿,又不攻自破、不了了之;有些神乎其神、玄妙莫测,又真能在官方网站找到文件依据。
    不过有一条,李清一和杂志社的人都清楚:转企是大势所趋,这个趋势下,杂志社作为有发行、广告收入的事业单位,肯定要挨上这第一刀。
    晓晓的一番话,句句入了李清一的耳。只是她自认为没有将帅之才,工作只求温饱妥帖,就算心里已经走了一万步,外人看来,她仍只在原地蹦跶。
    晓晓的离职申请获批后,又在杂志社工作了一个月。
    </div>
    </div>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