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2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对于夫为妻纲这句话,她其实有否定的理由,只一条,这句话不是孔孟之言,而是西汉的董仲舒给出的言论,对于这一点,她就可以大做文章。董仲舒的这些三纲五常的言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君王的统治,但是这种统治是在愚昧人的思想上行进行的,很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对于董仲舒的一些思想,在她看来,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好。
    但是即便是她现在不能推翻夫为妻纲这句话,也不代表她没有反驳这位华姓子弟的话:“兄台此言差矣,女子为官如何会坏了纲常,正所谓君为臣纲,这君为臣纲可是在夫为妻纲之前,按照礼法,理当先敬君王,在谈夫妻之道,若是女子为官,她的丈夫没有官职在身,那么按照礼法,就应当是民从官,这可没有乱了纲常伦理,这恰是在纲常伦理之内。
    若是夫妻二人皆为官员,这便更好办了,夫为妻纲正好用得上。此二种情况,皆是不会乱了纲常,如何就像是华兄所言的乱了套?”
    沈皎看着一旁的华姓子弟没有了话,微微一笑,和这些学子辩论,比跟朝堂上的那些朝臣争辩要轻松地多,因为在这里她顾及地事情要少很多,话语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忌讳,所以自然是轻松不少,想要在朝上立足,没有一个好的口才是万万不行的,这是她这些天下来总结出的经验。
    沈皎看着眼前的华姓男子在自己的话落后,脸色很难看,显然是无话可辨了。这个时候便有靠近主坐上的一位男子出来打了圆场,道:“两位说得各有道理,依照我看,此话题我等各自保留意见为好。”
    沈皎知道这位是颜家的直系子弟,身为主人的话一出,大家都应该给些面子,所以朝这位颜家子弟拱了拱手,退了下去,旁边的华姓子弟也是如此。
    “诸位我倒是听说最近朝中发生了一件事,不知诸位可有听说过?”只见一位青年站了起来道。
    沈皎知道刚才的只能算是预热,这正事来了。
    “王兄说得可是陛下在朝中提及的建立学堂的事情?”这时,另一位显然是相识的青年也站了起来说道:“听家里说,最近陛下有意在天下广设学堂,教授百姓经义道德,不知诸位有何看法?”
    沈皎看着眼前的这两位青年,比起之前的华姓子弟和楚钦的穿着,这两位的更加华贵,再加上一口京味的官话,和后者说出的话,她便知道这两位应该是京中的子弟,而且家中应该还不错,至少有五品以上,位列朝堂的人。
    “正是,我想说的正是此事,不知道诸位有什么看法?”那位王姓的子弟点头道。
    两人的话一落,便听到下面的人开始议论纷纷,比起上面的女子入朝为官的事情,显然这一件更和他们息息相关。
    “在下认为,这是陛下此举对于天下的学子实乃是福音啊。”正当一位学子这般感动地感慨时,另一位显然是知道更多内情的学子站了出来,指出道:“兄台可能对此事存在误解,据在下所知,陛下想要设立的学堂,只是最基本的蒙学的学堂,并不是向国子监或者是各大书院一样的学堂,陛下所说设立学堂的目的乃是为了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走入学堂学习。”
    “此举不好吗?”有人诧异地问道:“能让百姓多读书,此为君王的教化之道,是君王的恩德,不知有何错误?”
    “并不是说有什么错误,陛下圣明天子,自然是事事为百姓考虑。”给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说天和帝此举错了,若是他说此举错了,估计他的仕途极有可能就交代在这里了。
    “只是在下心有疑惑,想与诸位一谈。”在众人想请的示意下,男子继续道:“《道德经》中有载: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所以可见,百姓若是皆读书后,太过聪慧,钻研小人之道,如此将会给大齐带来多少祸事,所以,依照在下看来,对于百姓读再多的书未必有用,也不利于教化,只会衍生出更多的刁民。”
    “金兄的话在下赞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依照在下看来,只可以使百姓知道朝廷政令即可,何必要让他们知道缘由呢,这样更利于教化,百姓也会更加安稳。再者若是百姓人人都知道缘由了,还要入仕的官员干什么,那朝中之事岂非人人都可以插手,这朝廷还不得乱了套?”
    沈皎看着眼前一唱一和的两人,虽然不认识,但是对于后者称呼前者为金兄,倒是让她有了些猜测,如今的吏部右侍郎金维对于此事的反对意见极大,和他意见相同的便是礼部右侍郎潘昶,看着眼前的这位男子和潘昶相似的样子,若是她猜的不错,这就应该是潘昶的嫡子了。
    如今朝堂上的情形和现在的局面差不多,对此事反对最为激烈的是吏部和礼部的两位侍郎,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两人不过是世家的两个排头兵而已,世家此时正在以这两人试探天和帝和天下士子的态度。
    第304章 论道
    如今颜家举办这场诗会, 未尝不是来借此试探这些士子态度的。
    但是, 与她来说也同样是一次机会。
    沈皎看着眼前的这些士子在两人的话落后, 不只是私下里议论纷纷, 便是直接站起来表达态度的也有很多。
    比如现在, 一位带着江南口音的士子, 便和之前的金姓子弟争辩起来,单看衣着,很是简约, 布料也是寻常, 显然是一位寒门子弟无疑。
    如今的辩论,将在座的这些士子分成了三派, 一派是赞同兴建学堂的寒门子弟, 一派是激烈反对的例如金姓子弟这样出身小士族的士子, 据她所知,吏部右侍郎金维的金家是本朝才形成的一个小士族,和卫颜两家不能比,虽说家中没有位列宰辅的, 金维的官职也是家中历代以来最高的官位,但是也算是累代为官了, 实力也还算是可以。如今的朝中,就属向金家这样的家族蹦跶地最厉害了。
    最后剩下的一类,便是以卫颜两家为首的大士族, 这些士族到现在还是沉默的,家中的子弟在这件事情上似乎也被交代过, 全都是缄默不言。
    不过,虽然这些人沉默,不代表她就可以沉默了。
    现在的情形,也不允许她沉默,她需要引导这些士子的思想,她也想借此机会见一见这宴会背后的主人。
    “在下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沈皎起身对着众人拱手后道:“之前金兄和潘兄所说之话,我不敢苟同。先说《道德经》,我私以为金兄的理解有误,老子所说‘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金兄不解太上此两句的本义,而以后天浅陋之知,妄评此言,这实在是对先辈的莫大曲解,是以自己的粗鄙猜度圣人的大智慧,以后天之伪去知先天之真,故不知其真谛。”
    “人生在世,天命所在。仅凭人的耳目见闻的有为之知,其理不真,其知不全,看似若明,实则愚暗。用之治国治身,其明必然反溺于不明。”
    “愚,并非蠢然不灵之弱痴者,而是灵性十足,生理机智发育健全的大智慧之人。所谓愚人,是指朴实无华,无私无欲,不做背天逆德之事,不欺心侥幸做妄为之事。只知奉献,不知索取,心中只有大公众生,惟独没有自我。这样的在世人眼中的愚人,却是真正地明人,是有大智慧者,所以金兄以一己之见揣摩圣人之间,可谓偏见。”
    “所以,愚人一词理解不对,金兄的这个见解可谓是贻笑大方。”沈皎说完后没有理会脸色铁青的金姓子弟,然后将目光看向其旁边的潘昶之子。
    “至于潘兄所言,我亦有不同的见解。”沈皎继续道:“《论语》中的这句话,自古以来见解很多,潘兄的言论根本就不符合先圣孔子的思想,我认为,孔子整句话的读法应该是‘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话中孔子的意思是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自是再好不过,很多事情可由百姓自主决定,如果人民做不来这些事情,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纵观儒家学说中,也并未有过将孔子的治国思想看为愚弄百姓的思想的说法,只是不知道潘兄的这些个观点是来自哪里?”沈皎说完后,也不在乎此人难看的脸色,只是继续阐述着自己的想法:“孔子之所以为先圣,是因为他对于百姓的仁爱,无论是创办私学,还是对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观点,都是足以说明先圣绝没有愚人的心思,是尔等片面,以己度人,才会说出几日如此荒唐的话语。”
    “曲解圣贤意思,还敢在这里大言不惭,实在是让人贻笑大方。”沈皎毫不客气地对着两人道,若今日不将这两人辩论地无法反驳,她想要矫正这些人思想的想法,估计在今日会付诸东流。
    “兄台说得有理。”沈皎的话落后,不少寒门出身的子弟开始纷纷支援起来,但是坐在上首的几位颜家子弟却是眉头皱的更深了,看向她的目光也是更为复杂了。
    “在下颜知,不知这位兄台是?”这样的静默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大,颜家的子弟终于坐不住了,为首的一位对着沈皎问道。
    正在沈皎想要按照请帖上的名字回答时,只见一位小厮走了过来,对着颜知等人说了什么,便见颜知眉头皱的更紧,走到沈皎的身边,对着沈皎道:“沈公子,祖父有请。”
    颜知是颜家嫡系子弟,更是次辅颜思的嫡孙,对于这位口中的祖父,不用想也知道是谁。
    等到沈皎跟着颜知来到颜思的院子时,便见到颜思已经站在了院子前。
    颜知对于自己祖父亲自出来相迎的场面,显然是没有预料道,连忙走过去行礼道:“见过祖父。”然后指着沈皎道:“这位便是沈公子了。”
    “却是没有想到一场小小的诗会,还会让公子感兴趣,屈尊前来,实在是这诗会的荣幸啊。”颜思对着自己的孙子拜拜手,然后对着沈皎温和地道。
    沈皎在颜知叫出自己是沈公子的那一刻,就知道了这位颜次辅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不过却也是她自己不占理,冒用了他人的身份,前来这场诗会的,但是这个时候却不是可以气短的时候,只是客气道:“久闻颜家诗会的大名,重光实在是慕名的紧,今日是重光做了不速之客,失礼之处,还往颜大人多多海涵。”
    说完后,沈皎笑着道:“是我失言了,颜大人心胸开阔,自然是不会和我计较这些小事,刚刚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颜大人觉得可是?”
    “公子说笑了,颜家的这场诗会能得公子前来,我等能听到如此精彩地讲说,实在是我等的荣幸。”颜思却是没有说什么,元嘉郡主的这张嘴,他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却是没有想到没有占到半分便宜。
    “你先回去,我和沈公子有事情要谈。”颜思对着颜知道。
    “是,孙儿遵命。”颜知虽然疑惑,这位沈公子究竟是何人,会让他祖父亲自到门口相迎,而且这位沈公子和他祖父说话的语气,也是完全不惧他祖父的身份,仿佛两人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在对话。但是,他也清楚现在不是他可以插嘴和好奇的时候。
    看着颜思恭敬地退下后,颜思才对着沈皎道:“郡主,还请进屋一叙。”
    沈皎知道,今日最重的戏来了。
    第305章 劝说
    “郡主今日此来为何?”书房中, 颜思对着沈皎问道。
    对于这句话, 沈皎明白颜思其中的深意, 这是在问她, 今日前来的目的, 还有就是问她今日的到来是天和帝授意的, 还是她自己的意思。
    “今日前来,是重光自己想要来长长见识,没有其他的意思, 之所以张口, 也不过是看一些士子的思想出现偏颇,忍不住出言指正, 绝无破坏诗会的意思, 若是其中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 重光在这里赔个不是,还望颜大人海涵。”沈皎看着颜思正色道。
    首先,她要让颜思明白,她今日到来绝无恶意, 并没有破坏颜家诗会的意思,有些事情一开始便要说清, 省的之后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猜忌。
    颜思听到沈皎的话并没有立时说话,而是沉思了一会儿后,才道:“郡主今日的一番话, 恐怕并不只是说给外面的那些士子听的,更是说给我听得吧。”
    “却有部分意思, 但是也不全是,和颜大人说辞,与外面的那些年轻的士子并不相同,毕竟,您和他们在意的地方也不相同不是吗?”沈皎没有避讳,坦然承认道,虽然之前的那些话,她确实有说给颜思听的意思,但是这却不是重点,她想要颜思看清楚的地方不单单是这个。
    “郡主恐怕是想要让我看清这些寒门士子的心,可是?”颜思反问道。
    “怨不得皇舅舅说颜大人足智多谋,这些小把戏您是一眼就能看穿。”沈皎也不在意被颜思戳穿的心思,笑着道:“我确实是想让您看一看这些寒门子弟的心思的意思,虽然这些寒门子弟比不上士族培养出的子弟优秀,未来前途明亮,但是寒门子弟众多,数量也不是士族子弟可以比拟的,他们每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弱,但是众多的寒门子弟聚集在一起的结果,也是不可小觑的。”
    “我心中的顾虑想必郡主应该清楚,我现在倒是好奇起郡主要如何说服我了。”颜思听到沈皎的坦诚笑着道。
    沈皎知道,这只是颜思给她面子而已,说实话,说服颜思的把握对她来说并不大,利弊权衡,颜思不可能不明白,她现在的重任不只是要说这学堂之事,更重要地是这农工二事,比起前者,后者更为艰难。
    “其实不用重光在此处多说,相信颜大人心中对此事已有看法,而大人之所以至今都没有发表看法,不过是因为有顾虑而已,我不知颜大人心中究竟的如何打算,但是我想要提醒颜大人一句。”沈皎很是坦然地对着颜思说着自己的看法。
    “郡主请讲。”颜思请道。
    “我只是想要提醒颜大人,现在的朝堂是君权独大,颜大人没有能力与之抗衡。”沈皎毫不留情地直指问题的中心,也是颜思左右摇摆不定的原因,“虽说没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但是当年赫赫有名的王谢两家不依旧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之中。”
    “身为颜家这样一个偌大的士族的掌舵者,我想颜大人应该明白,如今的朝堂不是世家可以横行无忌的时候,现在的君权绝对大过世家手中所握有的资源,面对强势且又手段君王,颜家为何要选择硬碰硬呢,若是事情真到了如此地步,我相信颜家不会是最后的赢家。”沈皎坚定道,对于现在的情况,她清楚,颜思相信也明白,若不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想必颜思早已出来反对,而不是选择现在的缄默不语。
    “与其最后两败俱伤,家族濒危,不如现在退让一步,颜家依旧是当朝的两大士族。”
    “郡主这是在威胁我?”颜思看向沈皎,一双锐利的眼眸直射沈皎。
    对于颜思这样显然是微微动怒的表现,沈皎倒是没有害怕,反而笑着道:“我只是在陈述事实,相信这些事实颜大人一早便清楚,我不过是将这些颜大人不想要面对的事情重新拿出来说清楚,让情势更加明朗而已。对于我皇舅舅的脾气,不用我多说,颜大人也明白,凡是陛下在朝堂做出的提议,其实陛下心中早已有决断,便是朝中的反对声再多,最后也会实行。”
    “可是郡主只说了这些,可有想过建立学堂一事给颜家带来的损害有多大?”对于沈皎的话,颜思不可置否,虽然天和帝强势,但是他也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畏于君王权势,一再退让。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沈皎明白,想要说服颜思,必须要从这一点入手才行。
    “颜大人说得这些我有想过,可是在我看来,这些小小的学堂的设立,并不会对颜家影响太多。”沈皎温和地继续道:“这些学堂不过是一些小学堂,建立这些学堂的目的不过是让百姓有读书明智的机会,懂得礼义廉耻,教授的人也不过是一个秀才,这样的学堂连一些不出名的书院都远远比不上,不过是一个蒙学的地方,如何能和颜家的私塾相提并论。”
    沈皎看着颜思的神情似有所动的样子继续道:“皇舅舅创建这些学堂的目的很明确,不用我说颜大人也看得明白,皇舅舅是为了提拔寒门子弟来制约世家。颜大人看看如今的科举,能进殿试者十有六七都是世家子弟,其中卫颜两家的人就占了十分之二三,天下的士子何其多,但是依旧有今天的结果,可见颜家的家学有着绝对的实力可与国子监和南方的四大书院相媲美。”
    “但是颜大人须知,过满则亏,世家子弟太多,朝中的势力便会失衡,失衡的局面是不会长久的,介时会出现什么更新换代的事,相信会比现在要腥风血雨的多。”一旦朝中的局面失衡,相信天和帝定会采取非场措施,清除朝中的一些世家之臣,到时候可是什么事都能出现。
    沈皎看着颜思显然是听了进去自己的话,于是发问道:“颜大人,无论学堂如何变化,但是科举是公平的,颜大人是怕了什么,是怕颜家的子弟在寒门子弟兴起后,不如寒门子弟吗?”说完后,沈皎将目光放在颜思的身上,发现颜思皱着的眉头逐渐松开,又恢复了之前温和的样子,显然是想通了。
    第306章 激将
    “郡主这是激将法。”颜思看向沈皎, 语气意味不明。
    但是沈皎却是没有害怕, 反而笑着道:“是不是激将法还是要看面对的人的不同, 我认为我这是在陈述事实。颜大人若是觉得这是激将法, 那么可有受用?”
    “郡主不必激我, 我自信颜家的家学和颜家的子弟。我也明白, 便是我现在为子孙争取的东西再多,若是子孙不肖,依旧会被败光, 不过, 这些最基本的道理,我却是现在才想明白。”
    说道这, 颜思叹了一口气, 继续道:“我却是忘了颜家之所以能够存世多年, 最重要的原因是从未松懈过对后辈的培养。有时候前人为后辈铺垫的太多,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惰性,只有让他们亲手去创造,去争取, 才会明白这其中的不易,倍加珍惜颜家给予的支持和庇护。”如此, 这些子弟的心也会更向着颜家。当然,这最后的目的就不必在这位帝王的心腹面前说了。
    颜思看向自己面前的元嘉郡主,眼中幽深。他的这番表态不只是建立在对颜家子弟的自信上,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之前这位郡主所提及的帝王的心思。他自认没有这个能力和天和帝抗衡。
    据他所知, 现在的这个局面,卫逊的想法应该不只是要顾及卫家的利益,卫家还要顾及太子,卫逊又是个老狐狸,应该有方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的办法。还有便是,卫家一旦扶持太子登基,那么卫家在短时间内都不会离开权力的核心。
    但是他们颜家就不同了,颜家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到历代皇位之争的想法,一直都是中立的,这种做法,为颜家得到了长久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颜家的发展,颜家从未出现过权倾朝野的时候。
    如今的颜家,在势力上确实没有卫家的势大,之后颜家的发展,究竟走什么路,还是要斟酌再三,但是无论走什么路,他们的实力也无法和君权相抗衡。无论是现在的天和帝,还是太子,都不是昏庸无能之辈,相反,他们英明睿智,是难得的雄主,所以和这两位对上,很可能带来的就是家族的覆灭。
    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世家不少了,他不想要颜家也成为其中的一个。
    比起和君王的对抗,他更想将颜家的命运交在颜家的子弟手中,颜家的未来,应当是所有颜家人共同守护的结果。
    “颜大人的意思我明白了。”沈皎点头道:“颜大人能想明白自是再好不过,相信很快,天下的百姓都有读书,明廉耻的机会了。”颜家一旦解决,卫家有卫赜之前给她的表态,只要这两家同意,那么其余的小世家便是想抵抗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了。
    “陛下圣命仁爱,事事为百姓着想,天下子民无不叩谢圣恩。”让他下定决心的原因,除了前两者,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天和帝推行的这个政策,是顺应百信之心的行为,若是不同意,便是逆民心,逆民心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注定了失败。便是他,也不敢轻易做违逆民心之事。
    沈皎看着颜思明确的态度,心中了然,此次前来第一个要说服的事情已经成功了,她现在要朝第二个目的迈进了。
    “不知颜大人对农工二事怎么看?”沈皎问道。
    颜思虽然疑惑,但还是开口道:“农乃国之本,工乃国之器。这二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缺一不可,郡主怎么想起问这些事情了?”
    沈皎听完颜思的认知十分高兴,她当真是没有想到颜思对于农工二事的概况这么准确。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士族而瞧不起从事农工二事的百姓,反而是有着如此客观公正的评价。
    她惊讶地不是颜思对于农事的看重,而是颜思对于工事上的看法,在这个时代,很少有人,即便是位高权重,眼界广阔之人,也很难在社会和时代的局限下,看到工事的重要。
    而颜思不仅是看到了,更是将工事誉为国之重器,这一点上她不仅是惊讶,更是赞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