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2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事情闹得越来越大,最后,竟有数千人聚集在郭淮府邸周围不肯离去,眼看着,雍州即将发生一场不小的动荡了。
    郭淮的儿子们见此情景,纷纷跪地叩头,以至额头血流如注:“求您派人把母亲追回来吧!若母亲遭受不幸,我们也不活了!”
    郭淮老泪纵横,他对前来请愿的众人拱手施了一礼:“我郭淮对诸位的厚意,在此拜谢了!”言讫,他高声喝令,“追回夫人!”
    闻听郭淮的军令,顷刻间,数千人翻身跃马疾驰而去。当天,众人带着郭淮的夫人回来了。
    夫人是平安归来,但郭淮也犯下抗命拒捕之罪,如何是好?他抱着不惜鱼死网破的态度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
    “臣的五个孩子舍不得母亲,若他们母亲死了,他们也将同赴黄泉,若没有这五个孩子,也没有我郭淮!臣自知犯法,甘愿受罚!”郭淮传达给司马懿的意思是:夫人没了就意味着自己家破人亡,倘若真被逼到这份儿上,自己身为雍凉都督,绝不会坐以待毙。
    司马懿谨慎斟酌着信中每一个字,同时,他也听说了雍州的民意。良久,他长吁了口气,传令下去:“将郭淮的夫人赦免吧……”
    王淩的妹妹,成为王淩家人中的唯一幸存者。
    庞大的太原王氏中,王淩这一支算是彻底绝了,可另一支王昶则依旧显赫。很显然,王昶完全没有参与族兄王淩的计划,日后,王昶不仅延续,更是光大了太原王氏,他的子孙俱成为西晋重臣,以后还会讲到。
    几天后,司马懿亲临寿春稳定当地局势,并将王淩谋反事件中有牵连者,包括先前招供的杨康一一处决。
    受刑者不仅仅局限于活人,还包括死人。令狐愚的坟墓被挖得乱七八糟,尸体被悬挂在寿春市集附近暴尸三天。
    除了这些人之外,此案中的另一位主角,楚王曹彪颇令人感到棘手。
    “难道要审理藩王?”
    “不如直接定他的罪,让他自裁吧。”
    于是,这件事绕开了司法程序,未经由廷尉当面审理,而是由朝廷下诏直接勒令曹彪在藩国内自尽。临死前,曹彪又回想起当初相术大师朱建平对他说过的话:“您在五十七岁的时候恐有刀兵之灾,请一定要谨慎防范。”这一年,曹彪刚好五十七岁。另外,曹彪藩国内的数百名幕僚属官也都被处死了。
    曹彪一死楚国即被削除,划归淮南郡。淮南郡北至平阿,中有寿春(魏国扬州都督的驻地),南至合肥(防御吴国的军事重镇),这里正是魏国历届扬州都督的管辖范围。王淩是第一个在淮南掀起叛乱的藩镇重臣,却不是最后一个。淮南,也注定称为魏国晚期一个传奇之地,在往后的故事里还会多次出现。
    现实主义者
    公元251年6月,司马懿处理完王淩和曹彪后,忽然感觉精力从自己身体里飞速流失而去,他从没有这样疲惫过。司马懿病倒了。这一次,他是真的病了。
    这天,太仆庾嶷奉朝廷之命来到司马懿的府邸。
    开门迎接的是司马师。
    “原来是庾大人!快快有请。”
    “我带有朝廷诏书。”庾嶷含笑道。这位庾嶷出身颍川名门,颍川庾氏是魏朝时崛起的新锐士族,他们和司马家族关系非常好,到了晋朝时,庾氏家族相当兴盛,关于庾氏子孙,在讲到晋朝时会成为重要角色。
    司马师听到这话,正了正衣冠:“原来如此,家父仍卧病在床,您且稍等,我扶他老人家出来接旨。”
    庾嶷慌忙拦住司马师:“别劳烦司马公了,我们进去,在他床边宣读诏书即可。”
    随即,他在司马师的引领下进了司马懿的寝室,大声宣读诏书。
    “陛下念司马公匡扶社稷功勋卓著。故拜司马公为相国,册封安平郡公!”自曹丕登基,魏朝迄今三十余年从未有过丞相,而外姓功臣最高只能封侯,只有皇室成员才能册封为公和王。如今,朝廷要拜司马懿为丞相、册封公,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
    司马懿静静地躺在床上听旨,他暗想:当年魏国的霸业就是从曹操官拜汉朝丞相、受封魏公开始的,想来朝廷已将自己定性为凶狠的权臣了吧?但时机还不到,倘若接受册封必令天下群情激奋,自己时日无多,今后,司马家族的后继者能否应付得了那种局面?
    待庾嶷读完诏书,司马懿勉强撑起身子。
    “请庾大人替我回绝了吧。”
    “这……”庾嶷心里犯起嘀咕:无论司马懿接受不接受官爵,他既已走上这条路,是无论如何都回不了头了。
    “诏书恕我不能接受!万万不能接受!”司马懿坚决推辞。
    “好吧,那我回去跟陛下说说。”
    送走了庾嶷,司马懿小声嘀咕了一句:“都是些招惹是非的虚名,要之何用!”
    既然官爵是虚名,那什么是实在的呢?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司马懿强忍着病痛,给朝廷上了一封奏表。
    “为防止今后再出现类似楚王曹彪这种事,臣恳请将所有魏室藩王安置在邺城,并派专人监察,如此方可保社稷安泰。”邺城属于黄河以北的冀州,是魏国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后成为魏国五都(邺城、洛阳、许昌、长安、谯郡)之一。
    原本只有燕王曹宇住在邺城。这些天,曹宇看着多年未曾谋面的兄弟浩浩荡荡都涌进城里,心头百感交集,难以言表。从这一刻起,邺城便成为囚禁曹氏藩王的奢华监狱,那些曹操的子孙后代从此再也没有丝毫力量能反抗司马家族了。
    无悔无憾
    几天后,疾病蔓延至司马懿的全身,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只能静候死期的到来。我已经做得太多了,这次,恐怕真是不行了……司马懿一生中两次装病。第一次,他欺骗曹操,躲过了充满变数的乱世;第二次,他欺骗曹爽,将曹氏社稷纳于掌中。
    司马懿就这样静静地躺着,有时候,他仿佛能看到王淩的冤魂飘浮在自己眼前。滚开!他怒斥着,奋力伸手将这影像挥去。
    王淩的影像随之散去,司马懿这才看清他床前有无数双眼睛正凝视着自己,在这里,会集了他的八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榦、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司马肜、司马伦,还有以司马孚为首的几个弟弟,当然,还有弟弟们不计其数的儿子。司马家族何其壮大啊!司马懿感到无比欣慰,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不过,这笑容在旁人看来,仅仅是脸部皮肤的一阵细微抽搐,以及喉咙中发出的痛苦的咯咯声。司马懿实在病得太重了。
    “你们今后好自为之……”他艰难地挤出这几个字后不得不进行长时间的休息。勉强积攒了一点力气,才又张开嘴,缓缓地说出了他此生最后的遗言:“我死后……司马家族的子孙,永远、永远不准拜谒我的陵墓……而且……而且……从今以后,我司马家族任何人,都不准拜谒先代陵墓……切记!切记!”几年前,司马懿正是趁着曹芳拜谒曹叡陵墓的机会才得以成功发动政变,这件事令他刻骨铭心。后来,司马家族的子嗣一直恪守祖训,放弃了谒陵制度,这一传统延续到了西晋和东晋时代,即便司马家族登上九五之尊,皇帝也极少去拜谒皇陵。
    司马懿说完这番话后,再也张不开嘴了。他环视着家人,最终,他的目光回落到长子司马师的脸上。
    突然,司马懿使尽浑身最后的力气向司马师伸出了手,司马师慌忙握住。
    给你了,接得住吗?司马懿说不出一句话,却以目光和手部的颤抖传递着信息。
    接得住!司马师也没有说话,他牢牢地握着父亲的手,并将这信息以同样的方式回传给父亲。
    司马懿平静了下来,他缓缓地闭上眼睛,心脏也随之停止跳动。
    “仲达!仲达!”在一片漆黑之中,曹丕狰狞的面孔浮现在司马懿的眼前。
    “先帝……”他曾无比惧怕这个人,此刻却敢昂首与之对视。
    “你怎么如此狠毒!就不能手下留情吗?”曹丕痛苦地哀求着。
    “先帝您难道忘了吗?当初您要处死杨俊的时候,臣也是这样向您苦苦哀求的呀!……”司马懿不再搭理曹丕。
    只一瞬间,他又回到了四十三年前的那天深夜,那时候,他刚刚出仕曹操幕僚,也刚刚喜迎长子司马师的降生。他看到另一个年轻的自己站在满月的司马师床前,映着一轮明月心中许下一个宏愿:誓要将司马氏一族发扬壮大。
    我此生无悔无憾!
    旋即,司马懿哈哈大笑不止。
    公元251年9月7日,士族的领袖,魏国的权臣和掘墓人,晋朝的奠基人,非凡的谋略家——司马懿在洛阳病故,享年七十三岁。他死的时候,食邑高达五万户,司马家族中共有十九人被封侯,其权势当之无愧地成为天下冠首。司马懿的尸体被埋在洛阳旁边北邙山的高原陵,不设高坟,不种树木,素服简葬。司马懿死后,朝廷追谥他为“文宣侯”,很多年后,他的孙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司马懿遂被追谥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死后,他的长子司马师立刻在朝廷公卿的支持下获得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的权力。
    过了两个月,朝廷决定在曹氏宗庙祭奠已故功臣。对于那些已故功臣牌位的排列顺序,群臣异口同声道:“司马太傅居功至伟,理应排在最高位!”
    公卿面冲着魏帝曹芳,眼神却惶恐谦恭地望向司马师。
    一个良辰吉日,洛阳曹氏皇族的宗庙香火缭绕,在曹操的牌位之下便是司马懿的牌位。以司马师、司马孚为首的司马家族成员无不心潮澎湃。司马懿究竟以何功劳荣登魏国最高功臣之位?想必是因为他诛杀曹爽和曹彪,将曹氏扼于掌中吧。与其说公卿对曹操的牌位躬身而拜,毋宁说他们拜的是司马懿,或是站在旁边活生生的司马师,抑或是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家族兴隆。
    公元252年1月,司马师晋升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中央军最高统帅)、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集魏国军政大权于一身。司马家族的权威并未随着司马懿的死而终结,却稳稳地落入司马师手里。
    “江东”诸葛氏
    正当魏国的军政权力由司马懿向司马师过渡的这段时间,吴国也即将出现一位超级权臣。在讲他的故事前,我们有必要扒一扒吴国最具重量级的外来户——业已病故的诸葛瑾及其家族。
    诸葛氏祖籍徐州琅邪,西汉时,诸葛丰官拜司隶校尉,他是最早让这一家族扬名天下的人,后来诸葛丰得罪朝中权臣被罢免,以平民的身份终老于家。此后一直到东汉末的二百年里,诸葛氏并没有走出什么杰出人物。所以,诸葛氏虽是个大家族,但和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这些真正的世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到了诸葛亮、诸葛瑾这一代时,家族声望直线飙升。编写《吴书》的韦昭评价道:“三国时代,诸葛亮位居蜀汉丞相,诸葛瑾位居吴国大将军,他的儿子诸葛恪手握吴国边境兵权,族弟诸葛诞也在魏国扬名立万,一个家族在三国显赫世所罕见。”
    我们讲讲这个从徐州琅邪逃难到江东的诸葛瑾,他不光是吴国最具分量的重臣,而且,他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生涯也颇能体现孙氏政权的特色。
    对诸葛瑾稍有了解的人会把他想象成一个文臣,实际上,诸葛瑾只是刚出道时在孙权手下做过几年幕僚,之后他一直戎马生涯,是位十足的武将。之所以出现这种认识上的误差说起来尴尬,完全是由于他的军事履历根本拿不出手。
    来看看诸葛瑾的战绩。
    公元222年,魏国北荆州都督夏侯尚围攻江陵,诸葛瑾连连失手,差点就把这个南荆州重镇给丢了,幸运的是,夏侯尚正打得起劲却被朝廷诏令撤军,江陵之围得以解除;公元226年,诸葛瑾进攻北荆州战败;公元236年,诸葛瑾第二次进攻北荆州战败;公元241年(魏国正始年间),诸葛瑾第三次进攻北荆州战败。
    要说诸葛瑾这辈子从没打过胜仗也不尽然。公元220年,他跟着吕蒙打关羽(大意失荆州事件)胜了;公元222年跟着陆逊打刘备(夷陵之战)胜了。但无论谁都明白,这两场战役的主角——吕蒙和陆逊俱是三国时最牛的军事猛人,诸葛瑾跟他俩混就算想打败仗都没机会。总而言之,这是诸葛瑾仅有的两场胜绩。
    然而,诸葛瑾官位蹿升速度之快、地位之高却是吴国独一无二的。公元229年孙权刚一称帝,诸葛瑾便官拜大将军,权势仅次于陆逊。前文讲过,诸葛瑾在恰当的时间来到恰当的地点,成为孙权平衡江东士族的重要筹码,这是外因,而内因则是诸葛瑾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诸葛瑾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在《三国志》诸葛瑾的传记里,几乎通篇都在讲他一个特点——会做人。无论江北士族还是江东士族乃至孙氏皇族(孙权的堂兄弟以及孙权的儿子们),无不跟诸葛瑾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按说孙权要拿诸葛瑾对付江东士族,但诸葛瑾反而与江东士族保持良好的关系,这难道不是跟孙权的初衷背道而驰吗?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解释——仁者无敌。孙权正是看到诸葛瑾的好人缘,于是,他抬诸葛瑾扼制江东士族,正好让江东士族说不出话来。
    除此之外,诸葛瑾还做过一件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大事。就在孙权杀关羽,夺取南荆州后,吴蜀两国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刘备倾国出动讨伐孙权,魏国隔岸观火,吴国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当时诸葛瑾驻守南荆州,处于吴蜀两国的边境,朝野间盛传诸葛瑾暗通蜀国,为自己谋后路。出现这种舆论,表面上看是吴国人怀疑诸葛瑾,实则却意味着吴国边境已有动荡趋势。在这种局面下,诸葛瑾给刘备写了封公开信劝其退兵。为《三国志》作注解的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认为,信中劝说刘备的措辞既缺乏逻辑,又毫无出彩之处,一字不差地录于史册未免浪费篇幅,但显然,裴松之并没意识到这封信的真正含义——诸葛瑾借机向所有人陈明自己坚定支持孙权的政治立场,以及他为稳定边境局势起到的巨大作用。
    孙权当局者清,他很默契地力挺诸葛瑾,更公开宣称:“我跟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可谓神交,有生死不改的誓言,子瑜不会辜负我,就如我不会辜负子瑜。”刻薄寡恩又难伺候的孙权居然声称诸葛瑾和自己是“神交”“生死之交”,诚然,这里面暗含极大政治寓意,但也不难看出诸葛瑾在孙权心里的分量。
    不夸张地说,诸葛瑾用一封词不达意的信,以四两拨千斤的架势稳住吴国边境,这才给陆逊击败刘备创造了条件和基础。此后,在吴国与蜀国结盟的大背景下,诸葛瑾又承担起维系两国感情纽带这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先的江北难民诸葛瑾,以处处与人为善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纵横吴国政坛数十年,并把诸葛氏经营成能与江东本土“吴郡四姓”平起平坐的外来豪族,确实不易。
    接下来,我们再介绍一下诸葛瑾的两个儿子——长子诸葛恪和次子诸葛融。不知道是不是诸葛瑾失于家教,这两个官二代的性格跟他们老爸相比,可谓大相径庭。
    次子诸葛融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才略平庸,诸葛瑾死后,他接替老爸镇守南荆州重镇公安,没什么好说的。
    着重要讲的是长子诸葛恪。他的性格跟诸葛瑾绝对属于两个极端。诸葛瑾从不得罪人,性格谨慎。诸葛恪张扬,天不怕地不怕,打他很小的时候,就敢拿吴国重臣张昭开涮。
    有次,孙权非要劝张昭喝酒,张昭死活不喝,板着脸说:“这是对老臣不尊重。”张昭的倔脾气屡次得罪孙权。孙权顾忌张昭资历老不便发作,但实则相当忌恨。
    诸葛恪在旁奚落道:“当年吕尚九十岁率军出征,尚且不说自己老。如今要操心军务的时候让您躲在后面,喝酒的时候把您抬到前面,这还不算礼遇老臣吗?”
    张昭不好意思跟一个小孩儿斗嘴,又心知有孙权撑腰,只得屈从。
    关于诸葛恪跟人耍嘴皮子的事迹在史书中有诸多记载,放到今天,他大概能当一个出色的脱口秀主持人。不过放到三国时期的吴国,他这种性格则被孙权利用、纵容,成了孙权寻开心打击张昭等重臣的利器。
    早在公元241年,即魏国正始二年,诸葛瑾就病死了。他死得很不安心,以至临终前嘴里还不住念叨着:“元逊(诸葛恪字元逊)这孩子非但不会兴旺家族,更是会让家族走向灭亡啊!”
    十思而后行
    公元252年,远在江东的吴都建邺,吴国皇帝孙权已病入膏肓。他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让堂侄孙孙峻担任武卫将军(皇宫禁军将领),希望借此强化皇室的力量。最近,孙权心里总觉得不安,按说他已经把“吴郡四姓”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么,他的不安又因何而起呢?
    “这些日子群臣全都跟我提议让诸葛恪辅政,但我越来越觉得诸葛恪性格桀骜不驯,恐怕将来难控制……”自陆逊死后,诸葛恪官拜大将军,与上大将军吕岱协力驻守吴国的第二都城——武昌。
    孙权这话是对孙峻说的。他很想听听孙峻的想法。
    然而,孙峻资历尚浅,他不想一上台就跟诸葛恪站在对立面,反而决定死抱诸葛恪的大腿,遂劝道:“诸葛恪器量恢宏,足可担当辅政重任!”
    没骨气……
    孙权略感失望,但通过孙峻的话,他也明白诸葛恪是众望所归,无论如何不能置之不理了。于是,他下诏宣诸葛恪入京,准备让诸葛恪辅佐太子登基。
    诸葛恪一接到诏书,马上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即将到来。
    “备马!准备进京!”
    恰在他要起程之时,远处一个老者在侍从的搀扶下向自己快步走来。
    “元逊(诸葛恪字元逊),等等!”来者正是上大将军吕岱,已九十岁高龄,这一路小跑,让他颇有些吃不消。
    “哦?是吕大人?”诸葛恪迎上前,“有什么要吩咐晚辈的?”
    “你……等等……”吕岱喘着粗气,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临行前听老夫嘱咐两句。”
    “吕大人请讲,我听着呢。”
    “世事难料,灾祸无处不在,你性格轻浮,此番进京务必十思而后行!”
    诸葛恪不由得板起了脸:“以前季文子言三思而后行,孔子言再思即可,吕大人却教我十思,难道是骂我傻吗?”
    论辈分,吕岱是诸葛恪的长辈,论官位,吕岱也在诸葛恪之上,他没想到这番善意叮嘱却把对方惹得不高兴了。吕岱面色不悦,叹了口气:“唉!老夫一番好意,只希望你能多加小心。”
    “多谢吕大人提醒。”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