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哥哥在练字复习呢,明秀愿意跟着学吗?”
    李明秀惊喜的睁大眼睛,清秀的小脸激动的胡乱的点着头,急促的回到:
    “愿意,愿意的。。大哥。。我。。”
    李明锦重新抽出一张纸放在桌上说道:“好,拿着”递给胞弟一支笔,手把手的教导拿笔姿势,沾了沾墨,握着弟弟的手,一笔一笔的写着,不过显然写的不好,李明锦无奈,自己的字还没练好呢。
    李明秀开心的笑了一起,虽然不知道写的事什么,但是就是从内心里面高兴。
    将三字经摊开,李明锦,指着上面的几个字,教着胞弟读,解释字义,有手把手的教着怎么写笔画。读了几遍之后,发现小家伙尽然能记住,想着先生交给自己的功课还没有完成,就让弟弟自己对着字的笔画去画着去了。
    三兄弟在书房里边各自忙着,丝毫没注意到时间已经很晚了,王氏走到书房门口,准备去敲门,让两个孙子去睡觉。手刚抬起,就听到屋里边儿明辉和明秀小声的在念着字,大孙子偶尔指导纠正的声音。王氏张了张嘴,又默了一会。终是敲了敲门小声的喊道:
    “锦儿,天儿不早了,带他们去睡吧,明天还要早起咧。”
    听到自家奶奶的声音,李明锦才惊觉时间确实不早了,好在作业也做完了,连忙起身回到:
    “知道了,奶奶,马上就去睡了,您也早点睡吧。”
    三人收拾了一下桌子,将东西放好之后,李明锦带着明秀回屋去睡觉了,李明辉就睡在了书房。
    ☆、第22章
    午时阳光当照,外面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与碧水青山相互辉映,这就是秋天的河西村,牛车晃晃悠悠的走在乡间小道上,李继兴一边的催促着车夫赶快点儿,一边儿远望不远处的村口的那颗老槐树。看着老槐树静静的张开树冠,矗立在村口,这才终于感觉到家了。
    由于是临时决定回家的,还没来得及给家里书信。常怀码头这两天没有朱家商行的船停靠,没有太多的事情。将手上的事情做完之后,叮嘱了手下监工看顾一下码头,李继兴就拿上行李匆匆归家去了。
    自春上头离家去常怀做活之后,好几个月没有归家了,思及家中的父母妻儿,心中甚是挂念,不知道家中一切是否都好。想到前段天大哥给自己去的书信说的事情,趁着这回回家的空闲,刚好可以合计合计。
    牛车终于停在了村口,李继兴下了车付了车资之后,麻利的拿上行李转身就开始往村子里走去,不远处传来了孩子们玩闹的嬉笑声。听在耳里,甚是好听,不由得让人心生愉悦。
    “*,你看,那不是你爹吗?你爹回来了。”陈二丫拉了拉正在跳房子的*,指着不远处正向这边走来的李继旺。
    爹回来了?李*停下动作,立马回头顺着二丫指的方向望去,带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眼睛酸涩心里火热,瞬间激动的来不及想别的就向身影跑了过去。
    李继兴急忙的放下行李,弯着身子接住像炮弹一样冲过来的女儿柔软的小身子,抱了起来。好几个月没有见了,真是想小闺女了。看着女儿依赖的搂着自己将头埋进自己的脖子里不肯出来,心里酸涩。颈上传来一丝湿热,小闺女哭了。
    “乖,不哭了啊,哭了就不好看了,爹给*买了头花。乖啊。。”大男人笨拙的摸摸女儿的头,亲了一口。*小声的抽噎着,哭了一会之后,终于抬起头对李继兴小声的说到:“爹,*想爹了,很想很想。”
    看见女儿终于肯抬起来,李继旺抬手用粗糙的打手小心翼翼的抹了抹女儿挂在脸上的泪水,亲昵的对说到:“爹也想*了呢。很想很想咧。”安慰了一会闺女,见闺女又破涕而笑,李继旺舒了一口气。
    李继旺一手拉着闺女一手提着行李,*朝着小伙伴们喊了一句:“二丫,春雨,我先家去了,我爹回来了咧”
    “知道啦,明天找你玩啊。。。”不远处传来了小伙伴的回应声,*心里很开心。牵着父亲的手,一奔一跳的走着。
    父女二人,亲昵的手拉着手边走边说着,朝着家里走去,大约一刻钟就到了家里院门口,*一到家门口,就放开父亲的手,急冲冲的跑进了院子,兴奋的大声喊道:
    “爷爷,奶,娘,我爹我回来啦!”
    看着女儿的激动劲儿,李继兴心有所触,也大声的喊了一声:
    “爹,娘,儿子回来了。。”
    院子里面玩的明秀和明佳看到进来的二人,高兴的跑了过来“二叔,二叔”的叫着。
    林氏正在厢屋里缝着衣服,上次大伯他们回来又带回了一些布料,因着夏收,一直放着没做,现下活都做完了,一家人又开始忙着做成衣,想着能挣点钱是点钱,家里有两个孩子都送去学堂了,花销也大。听到外面闺女在喊“爹回来了”,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后又听到自己丈夫的声音,楞了一下,猛的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吓了小王氏和孙氏一跳,林氏也顾不得别的,转身立马冲出了房门来到了院子里,看到自己丈夫站在堂屋门口手里拿着行李,笑呵呵的看着自己,心里五味杂陈。
    李继兴看着自己媳妇红着眼眶,嘴巴哆嗦的想说些什么又终究没说的样子,心里有些愧疚,自己一走就几个月,家里什么事情也顾不上。心里叹了一口气,走到媳妇面前安慰的说了一句:“别哭了,这不是回来了么。”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林氏用袖子擦拭了一下眼角,反复的说着这句。
    跟随林氏出来的小王氏和孙氏,站在房门口看着对望的两人,对视了一眼,默契的转身去了灶房,婆婆王氏正在挥着锅铲炒着菜,小姑李婷则在一帮切着菜,明珠帮着烧火。见小王氏和孙氏进来了,王氏随口说了一句:“饭还没好咧。。。”
    “娘,二叔回来了。”小王氏面带笑容朝着婆婆王氏说到。
    “谁。回来了?”王氏楞了一下。
    孙氏看婆婆愣住没反应过来的样子,喜笑颜开的重申了一遍:“是二叔回来了,在门口咧,二嫂也在。”
    “是。。。是老二回来了啊!太好了。”随手将锅铲塞给站在一旁的大儿媳,王氏急步走出灶房。一到门口将看见了自己二儿子的身影,激动的走了过去。
    李继兴也看到了自己老娘正朝着自己走来,忙上前迎跪忙说到:
    “娘,不孝儿回来了。您和爹还好吧。”
    王氏哪里舍得儿子跪呢,连忙将儿子拉了起来,边拭着泪边嗔责到:“赶紧起来,我和你爹好的很咧,你在外面怎么样?”
    李继兴起身打量了一番娘亲的模样,看着气色还不错,放下了一点心,待没看到自己老爹的身影有些奇怪的问道:“娘,爹呢。怎么不在家”
    “你爹啊,和你大哥,三地去了地里边儿,咱家八亩水田现在要施肥了。你爹一大早吃完早饭就和你三弟下地了,你大哥刚才回来也去了”王氏边回答儿子,边拉着儿子进了堂屋坐下。几个小孩子也跟着进了屋子,李继兴将行李打开,拿出一个小包裹递给王氏,里边儿是一些零嘴儿。王氏接过拿出一些给了孙子们,让出去玩去了。
    母子二人几月不见,一见面自有不少话要说,李继兴就是捡着码头上的见闻给王氏说笑着。王氏则是事无巨细的先是问清楚儿子在码头的境况,吃的好不好,住的好不好,活好不好做。而后又向儿子说着家里年后发生的事情,李继兴倒是一直很有耐心的听着母亲叨叨絮絮的说着。
    老爷子和两个儿子忙了一上午终于将2亩地的灰肥撒了下去,想着再忙活两天,肥料都能下去了。庄稼人对待庄稼是很用心,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拔草,什么时候该放水,都是很讲究和及时的,就怕错过时间收成不好。
    李继旺一大早就儿子和侄子送去了学院,将行李放进宿舍之后,交代了二人一声就匆忙的赶回家去。回到家的时候见到老爹和三弟早去下地了,也不耽搁,挑着两大箩筐的灰肥也去地里了。三人将挑去的肥料都撒完之后,看着时候不早都晌午了,挑着空筐,家去了。
    王氏和李继兴在堂屋坐着说这话,听到院门口的动静,做起了身,李继兴走到门口,就看到老父和两个兄弟满身是汗的样子,笑着走了过去喊了一声:“爹,大哥,三弟,我回来了。”
    老爷子显然是没想到二儿子这时候回来回来,满脸惊喜,笑的脸上的褶子更深了,拍了拍儿子的肩头说到:“好,好,回来就好啊。回来就好!进屋子。”
    父子几人进了屋子,小王氏几人打了几盆水进来。几个男人洗了一把脸,换了一身干爽的衫子,坐到了桌边。李婷已经将饭菜都端上了桌,一家人开始吃饭,李继兴向家里的人说起了码头上的事情,一家老小听得静静有味。后头又说起来了家里的事情,家里成衣做的还不错,要是有料子,每次都能有赚头,对农家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大的进项了。又说起了家里孩子上学的事情,其实在知道了自己儿子和大侄子都去了书院读书的时候,李继兴是打心里高兴的,自己那时候是没有机会上学,现下家里的孩子能有机会去,也是弥补了自己心里的遗憾。
    吃完饭,李继兴拿了4两银子给了王氏,说是工钱,王氏看了林氏一眼也没推辞就接了过去。几个妯娌吃完就去忙着缝衣服,王氏则带着女儿去洗刷锅碗去了。
    堂屋里边,李继兴和父亲,两个兄弟商量着夏收前说定的事情。常怀那边儿,和自己尝打交道的几个管事,李继兴已经请他们喝了好几回儿酒,大家都是聪明人,饭桌上隐晦的提出一点儿意思,本来都是蹭着大东家的船挣点外快,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既然这边没有问题,剩下来的就是和山民谈判的问题了。父子四人商量了一会决定由李继旺和李继兴,去找刘老二,让他带着去找山民敲定换货的事宜。
    事不宜迟,说定之后,李继旺和李继兴就一同去了刘老二家,刘青桐也知道李家兄弟二人所来何事,也没推脱,本来就是一个村的,两家关系也向来不错,更何况自己婆娘还收了人家的礼。当即决定明天早上就去,由于秋季晚上太阳落山的早,下午去的话,怕是脚程上赶不及,南山山里是有大虫等威猛的畜生的,实在不安全。李继旺和李继达高兴的答应了,寒暄一番之后就告辞了。
    秋天的白昼开始慢慢变短,太阳落山的早,一家人吃完晚饭之后,就开始休息了。白天男人们在地里忙活,女人们在家也是一刻不闲的缝着衣服,恐怕也只有几个小孩子松快些。
    晚上到了房里,*许久不见爹爹,现下看到爹爹回来异常粘着,不肯睡觉,拉着李继兴不停得说着话。李继兴听着宝贝闺女的童颜童语,边答着边哄着,好不容将宝贝闺女哄睡着了之后,轻手轻脚的抱起放到床里边儿去,林氏坐着床边眼带柔光的看着父女二人,知道自己相公对孩子宠的不行,心里高兴又微酸,自打进了家门还没和自己说几句话呢。李继旺看着林氏笑中带嗔的娇俏样子,心思涌动,从今天带回来的一个包袱里边翻出了一根银簪,插到了林氏的头上,林氏摸着头上的簪子,眼泪在眼眶打转,喜极而泣的磨样,惹得李继兴心里火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吹熄了油灯,屋内一片漆黑,二人小别胜新婚。屋外清风明月,灯火零星。
    第二天一大早李继旺和李继兴二人就去找刘老二,三人带了一点干粮和两壶水,就上路了。山路崎岖并不好走,三人走了两个时辰终于到了一家山民住的地方,看着眼前的山洞,李继旺和李继兴有点讶异。没错,这不是屋子,而是山洞。
    刘青桐看着二人愣住的模样摇头失笑,山民大多是住山洞的,一方面是因为穷困无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安全,这里是深山了,南山延绵百里,厉害的畜生多的去了,豺狼,大虫,野猪等等都是常见的。
    山上平整的地方不多,真要是建房子,就是材料都是要耗费很多精力才能弄上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山民真正想挣到大钱可是拿命去博的,还得有运气才行,否则人人都想着当山民了,而不会是现在这样知道是山民,娶个媳妇都不容易。建木屋子倒是可以就地取材,但是真要是凶猛的畜生来了,是防不住的。
    刘青桐带着二人拍了拍山洞那扇很厚实的木门,拍完往后站了几步。门上钉了不少木刺,大概是为了防止畜生撞门。门吱了一声从里面往外推开了,一个精瘦的男人探头出来,看到刘青铜,打开门咧嘴笑着打了一声招呼“刘老二,来了啊,进来吧。”
    前段时间刘老二来打过招呼,因此看到刘老二今天带着两个男人过来,也知道大概什么事儿,因此也就没盘问什么,邀请三人进去了。
    走进山洞,一眼望去空间还是很宽敞的,有三间屋子那么大,用木板隔出了一间房,一间灶房,灶房的墙缝隙有光线渗漏进来,刚好给这个山洞带来了一点光亮。
    屋里有一个妇人和一个□□岁男娃,看起来都是精瘦的,身上穿着粗布厚衣裳,深山温度比山下低一些,山洞更是凉。看到有人进来了,妇人拉着孩子进了屋里。
    “我叫李继旺,这是我弟弟李继兴,不知道兄弟怎么称呼?”李继旺率先寒暄到。
    “叫我许三就成,熟人都这么叫着。。呵呵”汉子有点腼腆到。
    “那就叫许兄弟吧,之前刘二哥应该跟您提过,我家现在有意做些山货,皮子,药材的生意。呵呵”又道“兄弟你们常年在山里过活,想来手里有货。我们给的价钱肯定比镇上的铺子高点,不过我们首先是以物换物的。要是一次交易换物达到六成,剩下四成可以现付银钱。”说完给许三考虑的时间。
    汉子想了一会儿,想到打到的猎物有时候也是要去山下换的,如果价钱能比镇上的铺子高一点,还能省下脚程。点点头向李继旺问道:“不知道换的东西有哪些?我们主要要换一些粮食,油,盐巴,布料之类的生活物件儿。”要是换自己不需要的,可不行啊。
    “呵呵,许兄弟,这你就放心吧,换的东西,可以提前一次交易的时候招呼一声,这些都没有问题。”李继兴笑着打消着许三的顾虑。
    “那行,没问题。我明个儿就去和其他的人说一声。”没了顾虑,这件事就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许三高兴的拍板到。
    四人又商量了好了每隔10日,在距离河西村一个时辰脚程的迎松坡进行交易。四人聊了有一个时辰,晌午早已经过了,许三留三人下来吃饭。三人也将带来的干粮拿了出来,热了一下,许三婆娘又煮了一盆兔肉蘑菇,炒了两盘野菜。很丰盛的一顿饭了。
    吃完饭已经未时,想着回程还需两个时辰,刘老二带着李继旺和李继兴告别了许三,就匆匆的下山去了。回到家的时候已经酉时,天刚刚擦黑,李继旺和李继兴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将今天事情和家人描述了一番。李家一家人都很高兴能敲定买卖,要是能做下去,就能挣到钱,就有好日子过了啊。
    ☆、第23章
    自前几天大儿子和二儿子去山里和山民将换货的买卖谈妥了之后,又留了两日将家里田里的肥料都撒下去,家里暂时农活也没啥了,三个儿子带着侄子,四人一道又去了常怀码头。王氏这几天心情很是畅快,走路都带风似的。其实不止王氏,家里的老老小小心情都很好,只是王氏尤为高兴罢了。
    早上吃完了早饭之后,一家人散了,各自干自个的事儿,家里几个女人们开始将布料自拿出来忙碌起来。屋外天气正好,索性就都来到屋檐下的廊上做活了。想到后日要缝集市,趁着这两天再多做一些,顺便去找田掌柜问问寄卖的衣服怎么样了。几人裁剪的裁剪,缝制的缝制,穿线的穿线,忙的很是起劲儿。
    晌午老爷子从外面儿回来了,告诉老伴儿盖房子的人手已经找好了。河对面的河东村的郭大壮就是专门帮人起屋修墙的,已经和人谈好了价钱,房梁和墙体的木材家里前两年在南山上伐了一些已经备好,人力和其他材料都是对方的,家里只需要管晌午一顿饭。李家是逃难来的,河西村是没有宗亲的,否则盖房子这样的大事,肯定有人来帮忙的。老爷子又考虑到几个儿子在码头上干活,一天的工钱也不少,比起房的小工多了多,合计一下觉得还是全包给郭大壮合算。
    王氏仔细算了一下,眼下家里手头也有20多两银子,北面儿三间屋子都拆了重新建,准备起三间半青砖瓦房应是够的。说干就干,也不犹豫,估摸着算了一下,一个月的工期要准备哪些食材。
    九月初一早上一大早,李家一家人都起来了,各个脸上喜色难掩,今天可是自家新房动土的日子。李明锦和李明辉正逢沐休在家,也早早的起来准备帮忙。自昨晚回到家,就听到娘婶婶几个人在说盖房子的事情,据说是盖半青砖的,地基用山上的碎石头垫,下半墙用青砖,上半墙用实木,屋顶铺青瓦。李明锦在脑子里边想象了一下房子的成像,应该很不错的,能起青砖房,虽然是一半青砖,但是在这乡下也代表了生活上升了一个层次,怪不得家里人都很兴奋。
    晋朝的风俗,动土开工讲究要用六畜之首的猪头祭祀的。辰时正中,李家的门外放起了鞭炮,郭大壮带着手下的小工在摆好猪头和瓜果,酒水的香案前拜了三拜,因着老爷子怕几个儿子耽误活计,就去了封信没放回来,这回祭祀就带着三个孙子拜了拜。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郭大壮就带着工人们开始拆北面的旧房子了。李大贵带着赵氏和儿媳妇刘氏一早也过来帮忙了。李家的几个媳妇,就只有林氏和刘氏是当地人,刘氏到底隔了一层,暂且不说,林氏的娘家倒是过来了一趟,李家现下还没分家,这盖新房子,也是跟自家女儿有大关系的。林氏的老娘周氏不无感慨,真是没想到这才几年,当年村里逃难来的李家人现下竟能盖青砖瓦房了,更不要说还送了两个孙子去了学堂,这日子过的真是让人眼红的紧。
    河西村的人早就在嘀咕李家挣大钱的事儿,这也难怪,李家去集市上卖成衣的事儿,村里人都知道,只是想到都是手面活,挣上大钱确也不易,而后又想到李家几个儿子都在常怀做活。想着是不是做着什么利大的活计,不过这些都是猜测。这不还是双抢的时候,李家老四的媳妇刘氏和村里的妇人串门子闲聊的时候说漏了嘴,才知道李家老二李继兴尽然在码头上管事。村里人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呢。管事的能没有油水吗?说不定那些布料都是私下里弄的,那些成衣可不都是能无本得利的买卖么。不管村里人心思如何转悠,李家依然过着自己的日子,只要明面上没有来说,就装糊涂听不明白。
    周氏也向自家闺女打听过这事儿,没道理自己的女婿有这么大的能耐,岳家一点光都沾不得啊,可是闺女的回答是:确实是一个管事,不过也就是一个月有2两得月钱,别的也就没了。至于说布料,和山民换货什么的,倒不是林氏不愿意帮衬自己,没有哪个女人出嫁了不想帮衬娘家的。实在是怕自家老娘一嚷嚷一个村都知道了,别说这生意还没稳定下来,就算是稳定下来,一家吃独食,在河西村是定会被排挤的。李家是外来户,好不容易在河西村在扎根下来,当年河西村收留一大家人就是人情。如果村里人真找来要帮忙,不答应那就是忘本。可是眼前家里。。。想到儿子,想到女儿,林氏狠了狠瞒了周氏。想着到时候家里这个买卖顺当了之后,叫丈夫也能帮自己的哥哥找点活做。
    周氏听了闺女的回答,明显是不信的,不过她也不是个糊涂人,也没再多说,想着以后多来李家走动走动,怎么说这李家老二还是自己女婿呢。
    李明锦和李明辉沐休回家,家里人的大人和小孩子都很开心,不时的问着书院里面儿的生活,不过最开心的莫属明秀了,哥哥一回来,就会教自己认字。李明锦则是被自家胞弟的好学和学习能力惊倒了。李明锦是占着穿越的先天优势,明辉说实话就是小聪明,但是要说有天才潜质的人非明秀莫属了。基本上东西不用教第二遍,就能记住,关键人家还特别的好学,一个字认识了,会联想着到词语,立马问关联的另外一个字怎么写。李明锦有时候都被弟弟问住了,主要是简体字自己倒是会写,可是繁体字真没有把握,只能马上去书上翻找,就着弟弟好学提问的劲儿,李明锦表示自己学习的进度更快了,苏秀才表示更惊讶了。
    李明锦也知道,眼下自己是没有能力让弟弟跟着去上学的,家里需要钱的地方实在多,但是挣钱是要时间的,又不忍心弟弟被耽搁,只能在学堂里边更加用功的多学习,苏秀才显然很满意自己的学生这么好学,也花了更多的时间对李明锦进行指导。每逢沐休回来,李明锦都是很有耐心的教着弟弟新学的东西,同时解答着弟弟的提问。李家人看着兄弟俩,倒也没说什么。
    前前后后忙活了二十来天左右,李家的三家新房终于盖好了,比原先定的一个月时间提前了好几天,主要是因为村里有不少人来帮忙,特别是二媳妇的娘家林家老两口带着两个儿子在李家前后干了有十来天的活。虽然也知道是为着什么,老爷子和王氏是很承林家和村里来帮忙的人家的情的。林氏看娘家会来事儿,面上心里都是很得意的,唯只有小王氏和孙氏心里有点黯然。
    看着面前坐落的三件青砖瓦房,老爷子心里的激动只有老伴儿王氏最清楚。李家当年也是富足之家,一朝天下大乱,就被打进了泥沼里啊。多想无用,王氏忍回了眼眶里的湿意,笑着对老伴儿说道:
    “他爷,都过去了,眼下日子又好过起来了,咱家儿子孙子都争气咧,没丢李家人的脸。”
    “爹,您没事儿吧。”李继旺担心的问道。因着和山民商定好了换货的时间,李继旺前几天就从常怀回来了,还带回了不少东西,送到迎送坡换回来不少皮货和药材,想着今天上完梁,赶明儿就赶紧把东西带回常怀,东家有艘船这两天要停靠常怀码头。
    “是啊,都过去了,好日子在后头。”看到老伴儿和儿子都察觉到自己的失态,安慰着自己,李大富再没去多想。点起挂在门口的鞭炮,上梁的仪式开始了。
    爆竹声中,李大贵抬了一个箩筐到门口,里面儿装着糕点和糖果,边说了一句吉利话,边抓起一把糖就往门口撒了起来,门口拥簇的人群随着李大贵撒糖的动作方向,捡着地方的糖果。场面很是喜庆。
    上完梁之后,院子里开起来了席面儿,乡下都是流水席,不过在席间是要随份子的。一般家家户户都是来吃的,份子钱就要看情分深浅了。三文两文的的有,九文十文的也有,至亲的一般都是给百十文钱的。
    河西村有百来户人家,热热闹闹了一天,送走了客人,李家一大家子终于送了一口气,晚上几个媳妇都去灶间洗刷整理去了,李继旺去村里挨家挨户的送桌椅板凳了,乡下办流水席光靠自己家的桌椅板凳肯定是不够的,都是相互借着用的。老爷子和王氏,坐在桌上算着帐,老爷子拿着笔一笔一笔的画着,今天白天席面上人家随的礼,都要是要一笔一笔记着的,以后好参照还回去的。明秀几个小的则趴在桌边看着爷爷奶奶,暗自不知道乐什么。
    王氏则是在算着起房子开始的花费,给郭大壮结掉了工钱3两银子,材料15两银子,总共花了18两银子,这段时间饭菜的花费花了2两银子,还好蔬菜都是自家的,省了一笔开支,今天的席面又花了2两银子。总共花了22两。这段时间家里卖成衣收入了2两银子,田掌柜的成衣铺里寄卖的衣服拿回了分成3两银子,今天席面儿收到了326文钱,加上家里原先的25两银子,还剩下不到十两,钱可真经不得用啊。
    因着新房子还要散散潮气,暂时不能住人,老爷子决定放一个月凉一凉,李继旺第二天一大早就担了两大担子货物,找了一辆牛车去了常怀。
    ☆、第24章
    房子落成之后,李家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秋收了。金秋十月,河西村一片秋收忙的景象,老爷子已经将秋收用的镰刀箩筐之类的一应的都准备好。因着老大每隔十日就要在在家里和常怀之间往返一次,贩货的事情在李家可是重中之重,因此老爷子发话,今年秋收就让老三回来帮忙,老大老二继续忙各自的事情。
    十月初十,老三李继达归家,带了一些布料回来和银钱回来。。第二天,一家人除了明珠几个小的,其他人都去地里边儿帮忙了。南山书院每年的夏收和秋收都会放假十二天,李明锦和李明辉前天就到家了,想着也可以帮着家里干干活。
    首先收的是四亩地的苞谷,王氏带着几个媳妇开始掰棒子,将掰下来的棒子放在旁边,李明锦带着两个弟弟就去将这些苞谷棒子归集到一堆,老爷子带着老三开始用铁锹铲着苞谷秸秆。做完这些,就要将苞谷用担子挑回自家院子暴晒。四亩旱地,一家人花了两天时间就将地里的苞谷都收回了自家院子里。
    四亩水田的稻子已经熟了,收完了苞谷,一家人又开始收割水稻,这些活儿,王氏没让几个孙子做了,主要是心疼孙子,再说秋收完了也不种庄稼了,八亩水田,家里四个劳力是来得及做的。李明锦也没有勉强,只是一边儿帮着姑姑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边儿回答着弟弟的十万个为什么。。。
    对于明秀的好学,李明锦是喜而乐见的,想着就算现在弟弟没有机会去书院,自己能多教一点是一点儿,毕竟是自己的胞弟。秋收的这些天基本上除了帮忙做点家务,李明锦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带着弟弟温习功课。
    八亩水田总共花了四天时间割完,不过也要放着晾晒几天。十月二十,李家终于将地里的稻子全部收回了院子,李明锦和李明辉也要返回书院了。
    今年李家总共收了8石苞谷,22石稻子,虽然比夏收少点,不过双季的话,本来秋天温度就不如春夏,收成少一点也正常。留了6石苞谷,6石稻,剩下的全都拉倒镇上卖了。总共卖了十四两多的银子,加上之前盖房子剩下的八两多银子,老三带回来的三两银子,总共家里还有二十六两银子,王氏看到钱盒子里面的二十多两银子,心终于踏实下来了。
    李继旺和山民换货已经做成了好几次了,收的皮子和药材都已经运了两波去了京城。因着搭载货船不是一艘,来往的时间也不同,李继旺是在十月下旬的时候拿到第一笔贩货的银钱,当二弟递给自己的时候,自己真是被惊倒了,谁成想那两担子的货,倒腾一个来回,就挣到三十两银子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