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25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火器队可列入调军名册?”
    “不入。”孟清和摇头,“不过五十人,只当是本官的亲卫。”
    朱指挥没有再问,转而与一同负责练兵的大宁都指挥同知商量,该调哪卫边军南下。
    大宁辖下诸卫同鬼力赤掌控的草原地域直接接壤,边军大规模调动,很可能引来鞑子的窥伺。
    目前只是两三千人还好,朝廷一旦正式对安南动兵,调遣的边军数量最少也是万余。即便会有余丁补充,仍是个不小的缺漏。
    “可以先垛集壮丁。”孟清和知道这点,他也头疼,“不归入守城军队,先安排屯田,春耕间隙操练,录好名册送到北京,魏国公奉皇命在顺天府练兵,只要他点头,问题不大。”
    朱旺等人互相看看,暂时只能这样。
    好在大宁实力今非昔比,有佛郎机炮和虎蹲炮装备边塞,火雷和火药的存量相当充裕,真有鞑子前来犯边,纵然新丁多些,凭借火器和战车地堡也能应对。
    大不了不出城,直接在城头开炮,投掷火雷。
    鬼力赤的骑兵总不可能飞上来吧?
    “朱指挥此言倒是提醒了本官。”孟清和敲敲额头,“边卫的敌台寨堡一定要加固。春耕时多派遣边军巡卫,遇警立刻点燃烽火,护卫边民躲入寨堡,以固守为本。”
    大宁地界上驻扎着兀良哈三卫,一旦烽火点燃,壮汉们定会第一时间出击。以近段时间壮汉们的表现来看,大宁城的安全不用担忧。只是壮汉们擅长是进攻,不擅长防守,为保全边民,大宁都司才定下以守为主的策略。
    “伯爷放心,下官等定不负所托。”
    “诸位办事,本官放心。”
    孟清和又提出,现有的寨堡应尽快加固,守卫关隘的人手不足,暂且先用木石堵住,设置火炮,日夜巡逻。堵不住,便挖掘深沟,预设木刺,遇到鞑子来犯,轰不死也要坑死。
    想到大宁打谷草,门都没有!
    商讨之后,众人都认为此计可行。推广到辖下边卫,不能全盘照搬,也可作为参考。
    计定,众人各自领命离开。
    孟清和回到伯府,提笔将今天所议之事,拣重要几项写成书信,分别送往宣府和北京。
    沈瑄能不能看到,无法确定,给汉王提个醒是必须。至于魏国公那里,算是做个报备。以徐辉祖的军事水平,不会想不到这一点,但经沈瑄提点,遇有重大决策或对卫边有益之事,孟清和都会给北京送消息。
    有备无患。
    徐辉祖知道了,北京行部自然知晓。再给皇帝上疏,便少了许多波折。
    南京六部看他不顺眼,遇到和他相关的事情,总要挑刺。北京行部一样看他不顺眼,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再不愿意,也要站在他这一边。
    孟清和不惧同文官打嘴仗,却不愿意在无谓的争吵中浪费时间。
    边防奏疏递上去,南京六部找茬,自有北京行部上去替他扛。
    不厚道?
    非也,此为共建美好社会,分工合作。
    南北两京六部,十二位天官,二十四位侍郎,撸胳膊挽袖子,踹凳掀桌,吵架群殴的场面,绝对是难得一见的盛景。
    躬逢盛世,自当同乐。
    孟清和表示,他是一心为国,绝对没有看热闹敲边鼓,借刀杀人的想法。
    放下笔,吹干纸上的墨迹,撇撇嘴,好吧,只有那么一点点。
    谁让某些人总喜欢把他当成软柿子捏?
    要知道,柿子再软,也是有脾气的。
    被盖了“奸佞”的大戳,洗也洗不掉,不做点对得起这两个字的实际行动,未免辜负了给他盖戳的忠义之士。
    信送出大宁,孟清和立即打点行装,动身南下。
    此行所带一千五百边军,多是骑兵,本该同列其中的陈虎,不久前因过调至行太仆寺,虽官职俸禄未变,前途却是彻底暗淡。
    边军的荣耀和前程,都要凭战功积累。
    行太仆寺的职责是养马,马养得再好,也和战功搭不上边。
    于部分边军而言,行太仆寺是个相当不错的养老之地,也是一些世袭父职,怯于厮杀之人所向往的地方。对正当壮年,且以战功走到今日的陈虎来说,这道调令无异于晴天霹雳。
    千户就是他的终点,想再进一步,难如登天。
    得知此事,孟清和没有多言。
    自孟重九去世,陈虎离开孟家屯之后,两人已是形同陌路。他不会刻意打压陈虎,也不会额外提携。
    路是自己走的,怎么走,朝哪个方向走,都是自己选的。
    逝者已逝,想弥补是不可能的。
    错误已经犯下,每当想起长眠于地下的老人,孟清和还是会忍不住咬牙。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来到陌生时代,举步维艰。除了家人,孟重九第一个向他伸出援手。纵然老人有他自己的打算,他仍十分感激,其后的种种,更使他对老人怀抱着敬意。
    或许,他没有立场怪罪陈虎。但他不会再同陈虎做兄弟,今生今世都不再可能。
    临行之前,孟清和从杂造局和兵仗局的库房里调拨三十支火铳,两门火炮,并将工匠造出的五支短铳全部带上。
    一千多人的队伍行出大宁城,都司上下均来送行。
    路旁田间,边民和屯田的守军已忙着春耕。
    孟清和下令,绕过阡陌,不许踩踏一株秧苗。
    “纵马坏田者,以军法处置,绝不轻饶!”
    “卑下遵命!”
    出大宁,过顺天,下河间。
    一千五百多军汉,骑兵在前,步卒在后,护卫着居中的大车,浩浩然向南方行去。
    官道平坦,孟清和始终坚持骑马。进入山东,路况改变,人渐渐稠密,队伍行进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孟清和终于离开马背,坐上了马车。
    缓解一些疲累,顺便避开沿途拜会的州官。
    官场上的规则,他明白。但礼贤下士,广交朋友,不符合他的身份,会引来麻烦。
    没有减震系统,马车里铺了两层垫褥。
    靠在车壁上,孟清和舒了口气,幸亏在大宁外出时时骑马,不然,他真撑不到现在。
    高福打马上前,道:“伯爷,前方有处驿站,可稍作停歇。”
    “离济南府还有多远?”
    “过了禹城,就快了。”
    “先到驿站歇息,趁着天色还早,赶往下处驿站。”
    “遵令。”
    路旁驿站中,已有路过运送公文的快马歇息。
    驿丞扫过高福腰间悬着的镀金银牌,立刻行礼拜见。
    “不必,此处距离前方驿站还有多远?”
    “本驿是新设,前有平原驿,不过五十里。”
    “多谢。”
    高福谢过驿丞,报知孟清和。队伍只在路旁稍作歇息,补充了干粮热水,很快再次上路。
    孟清和赶往京城时,沈瑄仍在巡边。
    有边军斥候回报,鬼力赤阿鲁台也孙台率鞑靼骑兵,折道东南,有犯边之意。
    宣府,开平,兴和,辽东诸边卫,纷纷派遣骑兵日夜巡逻,防备鞑子掠边。
    沈瑄领兵暂驻开平,携带敕令的天使从北京辗转至开平,才见到了巡边归来的定国公,同行还有魏国公遣来的亲卫。
    “天子闻鬼力赤阿鲁台等率众南行,欲来剽掠,令诸边勤练军马,坚固城池。敕定国公领三千骑兵一万步卒备御兴和,旦有贼寇扰边,武城侯守城,以宣府兴和之兵出袭,以退虏军。”
    “臣遵旨!”
    沈瑄向南叩首,起身接过圣旨。
    “咱家还要赶去宣府,不便多留,就此告辞。”
    “王公公慢走。”
    送走天使,魏国公派遣的亲卫才道明来意。
    “天子召兴宁伯还京,此时应已启程。这是兴宁伯送到北京的守边之策,魏国公看过,认为可用。大宁有垛集军丁之意,魏国公也允了。
    沈瑄看过书信,的确是孟清和的字迹,之后附有徐辉祖的短信,简言对此的看法和可行之处。
    “魏国公可有其他吩咐?”
    “不曾,只令卑下将信送到定国公手中。”
    “本官知道了,你暂且下去歇息,有吩咐自会叫你。”
    “是。”
    亲卫退出堂下,沈瑄又拿起了孟清和的信细读,对照徐辉祖的短信,片刻,起身走到案后,提笔写下一封奏疏,誊写无误,盖印,朗声道:“来人!”
    翌日,沈瑄启程前往兴和所,写有定边之策的奏疏也由开平送往南京。
    沈瑄本也给孟清和写了信,中途却改变了主意。
    不出意外,鬼力赤此次仍将无功而返,边患暂解。出征安南一事,十成十已是定局,北京有魏国公坐镇,天子定调他还京。
    三月底,孟清和领一千五百边军抵达南京。
    士兵被安排在京城郊外驻扎,孟清和领亲卫入城。
    这次回京,能明显感觉到不同。
    没有爵位的武官。
    荣封一等伯,手握实权的一方镇守。
    迎接官员的热情,多少让孟十二郎吃不消。
    不是说南京的官都不待见他?如此友好算怎么回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