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宅屋

第12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手段有点简单粗暴,大方向上还是没问题的。至于细枝末节,揍孩子什么的……大和尚表示,这是燕王的家务事,自己还是不要参与为好。在看好的徒弟屡次被世子抓壮丁之后,大和尚更认为没有提醒的必要。
    所以,朱高炽三兄弟的硬汉式教育之路,仍要继续走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清和的确适合做道衍的徒弟。论起坑人的本事,这两位当真是一脉相承,不相上下。
    北平城外,南军一天照三遍的骚扰,守军已经懒得理他们了,来了直接放箭撵走,根本不用派人出城。
    双方形成了默契,不像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倒像是在联手演一场戏,戏的导演和主角就是平安。
    平导正用实际行动向朝廷证明,将士们一直在努力,从未曾懈怠,虽然没有硬攻,却也是每日三游,足以“震慑”燕军。
    不论实际情况如何,战报上的确是这么写的。
    从拼死作战到出工不出力,平安也经历过一番心理挣扎。奈何朝廷不办实事,一群竖儒成天之乎者也,对武将各种打压。皇帝的态度也着实令人寒心。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平安没有公开背叛朝廷,可他的不作为却给南军埋下了隐患。绕路深入河北腹地,围困北平的行动,也给燕王提了醒,南下之路就只有济南一条吗?
    哪怕现在还没有想到,有道衍这个高人指点,朱棣早晚也会明白。就算道衍不提醒,闯进了历史的孟清和也不会继续置身事外。
    结果已经摆在面前,轻轻动几颗螺丝钉,加快一下齿轮运行的速度,应该没关系吧?
    坐在帐中,孟十二郎四十五度角望天,一边对着星星感叹,一边对着帐篷上的破洞叹气。
    都能看到星星了,不补不成了。
    仗打了三年,燕王的家底怕是快被掏空了,连沈瑄这个中军大将,侯二代的帐篷都打了不少的补丁,能早一日结束战争,进入南京,总是好的吧?
    在历史面前,孟清和很渺小。但在知道历史走向的前提下努力一把,应该问题不大。
    沈瑄走进帐篷,见孟清和支着下巴发呆,顺着视线望过去,看到破得很有艺术感的帐顶,表情十分微妙。
    “指挥?”
    “恩,用过饭了?”
    “用过了。”孟清和站起身,笑眯眯的接过沈瑄的头盔,“估计半夜还会下雨。”
    解下佩刀,沈瑄挑起一边的眉毛,“所以?”
    饱满的额前,几缕黑发垂落,黑色的双眼益发深邃。
    “所以,为了半夜不淋雨,这帐篷得补一补。”
    看到孟清和摆出从后勤部门翻来的针线,沈瑄眼中带着疑问。
    孟清和笑笑,“勤俭节约,从主将做起。指挥帮把手?”
    “你来补?”
    “啊。”孟清和点头,“不用麻烦别人,指挥把我托起来就行。”
    托起来?
    沈瑄单手托着下巴,似想到了什么,当下弯腰,一把将孟清和抱起,扛到了肩膀上。
    视线颠倒,孟十二郎有点晕,腹部被硌了一下,嘶一声,拍拍沈瑄的背,“指挥,反了。”大头朝下。补什么帐篷?
    “好。”
    扣在腰上的大手再用力,姿势正过来了,却是整个人在对方怀里躺着。
    孟清和磨牙,故意的?肯定是故意的!
    沈瑄笑得得意,突然将孟清和抛了起来。
    孟十二郎彻底麻爪,当他是几岁娃娃?再轻,他也是男人!落下时,下意识抱住了沈瑄的脖颈,心头狂跳,气喘得有些急,瞪着眼睛刚要开口,眼前一暗,唇被压住了。
    气息交融,耳边流淌过低沉的笑声,“别生气。”
    孟清和眯眼,头向后仰,却被一只大手扣住,对上一双含笑的眸子。
    这是道歉?未免太没诚意。
    眼珠子转了转,头一低,不气就不气,先亲个够本再说。
    帐篷里的火烛熄灭,传出了一声钝响,似矮桌被踢翻,又似有重物跌落。
    巡营士兵走过,停下了脚步,奇怪的互相看看,听这声响,莫非沈指挥与孟同知正在抹黑切磋武艺?
    想起沈指挥非人的战斗指数,军汉们顿生崇敬之情,具有如此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孟同知果然是纯爷们,真汉子!
    圣人都说人不可貌相,传言孟同知临战斩首五级,肯定没有夸大,更没有掺假!
    偶像啊!
    军汉们满眼冒星星,在错误的认知上越走越远。
    帐中,孟十二郎拢了拢衣领,一呲牙,这次留牙印的的绝不只是他。
    沈瑄单臂撑起,手指梳过被孟清和拆开的发,倾身啄了一下孟清和的发鬓,“帐篷还补吗?”
    孟清和磨牙,补!必须补!否则他白被咬了!
    “这次不许胡闹。”他发现,眼前这位侯二代不只表里不一,偶尔还会孩子气得让人牙疼。
    二十出头,本就是大男孩,可孟清和却时常会忘记沈瑄的年龄。
    仔细想想,这并不奇怪。无论是战场还是朝堂,沈瑄所处的位置,注定他轻易不能放松自己。
    这种样子是不是只有自己看过?
    想到这里,孟清和心中涌起了一股奇妙的满足感,好像打开了旁人无法开启的宝箱,捧起了无价的宝物一般。
    或许是孟十二郎的表情太过梦幻,沈瑄不得不拍了他一下,“怎么了?”
    “子玉,”孟清和勾勾手指,“弯腰,低头。”
    沈瑄照做。
    帐篷何时修补?再议。
    建文三年八月底,张辅与刘江的援军过滹沱河,直奔北平。
    由于携带大量火炮,拖慢了行军的速度,但从北平方向传来的消息看,平安并未下令攻城。虽然不知原因,却着实为大军争取了时间。
    张辅令前锋探路,遇到南军的斥候一概擒杀,绝不能让平安提前得到消息,探得援军虚实。此举果然奏效,援军到时,平安军并无觉察,刘江同张辅商定,乘夜举火把袭营。
    炮声响起,张辅领骑兵冲营,南军乱中有序,挡住了张辅的进攻。张辅不得不领兵退后,援军本就不多,硬碰硬没有胜算。
    “平保儿果真厉害!”
    双方是敌人不假,却不妨碍张辅对平安治军的佩服。要是换成李景隆,南军的大营早就乱成一片。
    刘江见张辅不敌退回,马上下令开炮。
    黑夜中,炮声震耳欲聋,即使没有对南军造成多少实质性的损伤,却不断在碾压他们的神经。黑灯瞎火看不到敌人,只能看到成片的火把,听到隆隆的炮声。南军变得心神不定,莫非是燕王亲自率大军回援?
    炮声同喊杀声惊动了城内的守军,朱高炽登上城头,遥望平安大军扎营的方向,眉心微皱,是父王回师了?
    几匹快马从王府方向驰来,为首者竟是一名女官。
    女官身负燕王妃亲命,请世子配合援军一同炮轰平安军大营,天明时分派骑兵出城袭营。
    “天明出城?”
    “回世子,正是。”女官道,“道衍大师也赞同王妃的意见。”
    “好,孤知道了。”
    朱高炽没有迟疑,母妃在兵事上的谋略以及对战机的把握,自己望尘莫及。道衍大师也赞同,那就更没错。
    之前,他正为固守还是出城迎敌不定,怀疑这是平安的计策,设下埋伏诱守军出城。回头想想,平安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手笔,一定是父王的援军。
    城头很快响起炮声,守城的威武大将军在黑夜中发出怒吼,威力自然不是张辅刘江带来的火炮可比。
    两面炮火接连响起,喊杀声包围在四周,南军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再无战意,纷纷逃散。
    本是孤军深入,再被炮这么一轰,仗真没法打了!
    大营不要了,辎重也扔了,先保住性命再说吧。
    平安没办法,只能尽量收拢溃军,亲自带头向真定方向奔逃。他担忧的不只是燕军,还有麾下的南军,如果炸营,几万人都得撂在北平城下。不想士兵互杀,只能带头跑。 就算成为燕军的靶子,帅旗和火把也得举着,无头苍蝇似得乱窜,下场如何可想而知。
    拉紧缰绳,平安心中的郁闷无法言喻。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没这么憋屈过。
    朱老四不厚道,朱老四的儿子也一样!明明戏演得好好的,说翻脸就翻脸,太不讲道义了!
    平安率军一路南逃,张辅领骑兵紧追。追到真定时,城内的徐忠领兵阻截,前后夹击,却没能拦住。
    事实证明,一旦平安小宇宙爆发,除了沈瑄朱能少数几人,真没人能挡住他。
    燕王接到消息时,平安已跑出了河北,大军剩下不到一万人,却连续经历了几番血战,各个凶猛无比。
    经过慎重考虑,与部将商议之后,朱棣下令让开道路,放平安离开。
    守卫济南的盛庸闻听平安败退,立刻派兵前去接应,密令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占据易州西水寨,引开燕军的注意,助平安脱险。
    盛庸压根没想到朱棣已决定放平安离开,人没接到,反而彻底暴露了朝廷埋在朱棣盟友内部的钉子。
    燕王很淡定,晋王却是火冒三仗,调集护卫,亲自上阵助燕王作战。同时派人去抓房昭一家老小,不想白跑一趟,房昭的家人投缳的投缳,跳井的跳井,一个没留。
    晋王冷笑,家人没了,不是还有族人吗?
    轻飘飘一句话,决定了房氏一族的命运。为了消除燕王的疑心,晋王必须下狠手。
    获悉结果,燕王对朱能沈瑄等人笑道;“善,酷类吾兄。”
    虽没明言,却也让晋王松了一口气。
    南京城中,随着战报不断送回,建文帝越来越暴躁。
    东昌大捷昙花一现,祭告太庙成了一场笑话。
    平安战败,盛庸龟缩济南,河北,山西,辽东诸地尽失,山东大部分州县也为燕王占据。燕军的炮口随时会指向南京,建文帝的脖子上似悬挂了一把大刀,随时可能落下,握刀的人正是他的亲叔叔。
    皇帝犹如一头困兽,文武百官继续装鹌鹑,只有言官还精力十足的蹦跶,北平战败的消息传来,马上一蹦三尺高,立谏撤去平安都督一职,解除他手中的军权,将他拿回京城查办。刑科给事中言之凿凿,平安几番作战不利,有投燕之嫌,必须查办!
    拿下平安,谁能代替他指挥军队?
    这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事,与他何干?他是言官,讽谏皇帝,纠察百官,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武将们气得眼睛发红,希望皇帝能办了这个挑事的祸头,哪怕斥责几句也好。可建文帝再次让他们失望了,他没把平安拿下,却也没斥责挑事的言官,只是无力的挥了挥手,宣布退朝。
    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们嘲讽的看着朝堂上的武将,蔑视着这群只会喊打喊杀的莽夫,昂首挺胸的走出奉天殿,活似一只只骄傲的斗鸡。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